重返80、90年代!泰康美术馆这场重磅大展,串联两代记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28 19:43:52

42件名家作品,带领观众重返上世纪80至90年代。泰康美术馆将于3月30日起推出大展“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用多件当代艺术精品串联起两代记忆,见证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艺术家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与实践。

此次参展的42件作品均选自泰康收藏,是从“1905-1942-1977以来”的泰康收藏体系中抽取一个时代切片,其中有26件为购藏后首次公开亮相。展览并非循时间展开,而是模糊80年代与90年代的边界,在致敬80年代以来的艺术革新者们的同时,铺设一条条情绪与时代记忆的电路,献给每一位希望与时代对话的观众。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实验,既致敬80年代以来的艺术革新者,也试图联结与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观众。

蔡国强、曾梵志、陈宝生、姚经才、耿建翌、何多苓、刘小东、杨飞云、尤劲东、袁庆一、张培力……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响当当的名家,各用一件代表作凝聚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崭新而活跃的创作,记录那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年代。作品类型涵盖雕塑、油画、摄影、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比如,尤劲东的连环画稿《人到中年》呈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初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姚经才的摄影作品《憧憬》用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女性表现1980年代青春洋溢、满怀希望的时代情绪;袁庆一的油画《春天来了》被视为“八五新潮”的重要先锋之作;曾梵志知名的《肉》系列首幅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蔡国强当年“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曾震撼国内外艺术界,这次展出的手稿则将那次爆炸现场的火焰痕迹定格在纸上……

展览还特别展出了两件“舶来”作品——罗丹《思想者》小模型与亚当·斯密旧藏的首版《国富论》,如同两枚时空胶囊,标记着上世纪80年代思想启蒙与90年代市场狂飙的隐秘对话。前者由罗丹“御用”铸造厂制作于1903年,这尊凝固了人文热情的沉思姿态,曾频繁出现在80年代的书店、文化馆和成千上万个中国家庭中,承载着人们对“思想尊严”的朴素敬意。后者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在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成为经济学界理解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这两件展品,分别象征“思想”与“财富”,让观众在“人文”与“市场”的纠缠中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十年。

“八九十年代,艺术世界不再遵循单一的‘进步’逻辑,而是在传统与先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拉扯中走向多元。不管是我们的生活还是艺术,有关现代性的探索仍在持续,变革还没有走向终点,因此,那个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也就属于一种‘未完成的时间’。”展览策展团队这样阐述此次展览的命名。

中国当代艺术随着改革开放破土而出,与社会呼吸与共。当上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晨曦撞上90年代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国当代艺术在裂变中生长出无数情感的根系。这次展览并非一趟怀旧的考古,而是一场情感的共振实验,用悠扬、热烈、悲壮、活力、舒缓、深沉等各种情绪来感受时代心跳。每一件作品都是时代情绪的传感器。无论是笔触间的温暖、色彩中的活力还是装置里封印的力量,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唤醒大家的情感记忆,成为抵抗遗忘的武器。

该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6月15日。

0 阅读:1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