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通通”长大了!经过1年的“成长”,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再次亮相中关村论坛年会,其心智已经从三四岁儿童的水平成长至五六岁,正在上“幼儿园”,预计年内将具备6岁儿童的智能水平。3月29日,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通通”2.0正式发布,并推动人工智能从单一智能向社会智能转变。
“通通”的心智有明显成长
在去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通通”1.0第一次亮相,当时,她的心智水平相当于三四岁的小孩。
一年后再见面,“通通”也成长了。与现实中的儿童相似,随着“年龄”渐长,她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一次拥有了情绪、价值观、世界观。“我们惊喜地看到,她学会了用对话策略引导方向,以达到她自己的目的。”通研院先进技术中心执行主任陈浩举例,当妈妈要求“通通”睡觉时,她仿佛一个真实的儿童,会耍赖、磨蹭,试图要求妈妈给予奖励,多轮协商达成一致后才会开始行动。
她也懂得了事情有轻重缓急。在接到外界并行的要求时,她会根据场景的变化进行反思并重新规划,用更灵活的方式完成指令。“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她看起来更真实,她已经初步具备了像人一样持续反思、成长的能力。”陈浩说。
今年,“通通”已经走入“幼儿园”,还交到了新朋友“乐乐”。技术人员为两个“孩子”出了一道游戏题——在房间里找到被藏起来的玩具车。她们分别根据自己对场景的理解,走向了不同的位置,“乐乐”已经翻找过的区域,“通通”看到后也就不再重复寻找。“在多个智能体交互的环境中,她不仅要能识别周围环境,也要懂得其他智能体的身份、性格,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动作、意图、气氛等场景。”陈浩表示,在此基础上,智能体做出的任务规划才更加符合实际。
预计年底通过“幼儿园毕业考”
“在这个环境中,每个智能体背后都是独立算法在驱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们也在不断观察环境和周围的人,进行实时推理,从而调整自身规划。”陈浩说,这就与传统游戏中基于规则设定的人物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团队也对平台的功能做了升级,智能体的“内心独白”能够被看见,她对任务规划和管理的过程得到展示。
“当然,目前还不能说她已经完全具备了6岁儿童的智能水平,背后的认知架构还在继续完善之中。”陈浩表示,根据5至6岁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规律,团队为“通通”设计了一份考卷,打扫房间、物品分类计数、拼图等考题都在其中。目前,她已经能很好地完成家居任务,但在学习能力上还未完全达标。
这套“考卷”的出题人,是通研院建设的人工智能评级标准测试平台。通研院研究员张振亮表示,一个合格的智能体,要能完成无限的任务,且应当是通过自主驱动而非人为设定去完成任务,传统的测试方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我们的平台测试,既要‘论绩、论迹’也要‘论理、论心’,全面评估智能体的水平。”张振亮说。
陈浩对“通通”的成长速度很有信心,预计到2025年底,“通通”就能通过这场“幼儿园毕业考”,智能水平将与6岁儿童相当。随着她的不断成长,未来,她还将进一步学习特定行业的知识和技能,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就可以走向千行百业,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养老陪护、数字助理、家用机器人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百万智能体将能模拟“小社会”
大量智能体的集合,便能组成一个“小社会”。清早,一对父子走出家门,他们会与邻居、环境发生交互,建立社交关系。将这些互动汇集起来,就能够模拟更大的社会范围之中,个体变化对整体的影响。
基于价值驱动的群体智能,一个大型社会模拟器已经搭建起来。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工程中心总工程师张浩介绍,目前,该院与通研院已共同完成了对518平方千米的城市级仿真空间全要素数据建模,一比一还原了一座“数字城市”,可以建模百万级的真实人群。“例如遭遇灾害天气时,城市交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种极端场景现在也能做实验了。”张浩表示,大型社会模拟器能够基于历史数据和现实情况,模拟、预测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需求,为公共服务提供政策评估和决策支持。
孕育出“通通”的通研院,是北京市建设的一所新型研发机构。该院瞄准通用人工智能展开研发,有望研发出具有自主的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能力,符合人类情感、伦理与道德观念的通用智能体。在科研成果不断产出的同时,该院还通过“通班”“通计划”等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从青年学生到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的通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梯队,着力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通用人工智能“科技王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