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苏雅)小女孩“通通”长大了!经过1年的“成长”,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再次亮相,心智已从三四岁儿童的水平成长至五六岁,正在上“幼儿园”,预计年内将具备6岁儿童的智能水平。今天上午,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通通”2.0正式发布,将推动人工智能从单一智能向社会智能转变。
在去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通通”1.0推出,当时她的心智水平与三四岁小孩相当。一年后再见面,“通通”成长了。与现实中的儿童相似,随着“年龄”渐长,她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一次拥有了情绪、价值观、世界观。“我们惊喜地看到,她学会了用对话策略引导方向,以达到目的。”通研院先进技术中心执行主任陈浩举例,当妈妈要求“通通”睡觉时,她仿佛一个真实的儿童,会耍赖、磨蹭,试图要求妈妈给予奖励,多轮协商达成一致后才会开始行动。
她也懂得事情有轻重缓急。在接到外界并行的要求时,她会根据场景的变化进行反思并重新规划,用更灵活的方式完成指令。“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她看起来更真实,她已经初步具备了像人一样持续反思、成长的能力。”陈浩说。
今年,“通通”已经走入“幼儿园”,还交到了新朋友“乐乐”。技术人员为两个“孩子”出了一道游戏题——在房间里找到被藏起来的玩具车。“在多个智能体交互的环境中,她们不仅要能识别周围环境,也要懂得其他智能体的身份、性格,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动作、意图、气氛等。”陈浩表示,这样做出的任务规划才更符合实际。
“每个智能体背后都是独立算法在驱动,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她们也在不断观察环境和周围的人,实时推理并调整自身规划。”陈浩说,这与传统游戏中基于规则设定的人物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平台功能也得到升级,智能体的“内心独白”能被看见,她们对任务规划和管理的过程得到展示。
“当然,目前还不能说她已经完全具备了6岁儿童的智能水平,背后的认知架构还在继续完善之中。”陈浩表示,根据5至6岁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规律,团队为“通通”设计了一份考卷,目前,她已经能很好地完成家居任务,但在学习能力上还未完全达标。
这套“考卷”的出题人,是通研院建设的人工智能评级标准测试平台。通研院研究员张振亮表示,一个合格的智能体,要能完成无限的任务,且应是通过自主驱动而非人为设定去完成任务,传统测试方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我们的测试既要‘论迹’也要‘论心’,全面评估智能体的水平。”
陈浩对“通通”的成长速度很有信心,预计今年底,“通通”就能通过这场“幼儿园毕业考”,智能水平将与6岁儿童相当。未来,她还将进一步学习特定行业知识技能,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结合走向千行百业,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养老陪护、数字助理、家用机器人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