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著译生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30 11:27:24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这时,杨绛、钱锺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杨绛举家离开上海,定居北京,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京城(除“文革”“五七干校”之外)。杨绛、钱锺书曾在清华求学,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双双又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将在这里执掌教鞭。他们夫妇于8月24日携带女儿,登上火车,26日到达清华。

钱锺书主要是指导研究生。杨绛是兼任教授,因为按清华的旧规定,夫妻不能在同校一起当专任教授。兼任就是按钟点计工资,工资很少。对此她就自称“散工”。后来清华废了旧规,系主任请杨绛当专任教授,她却只愿做“散工”。她自己认为,因为她未经“改造”,未能适应,借“散工”之名,可以“逃会”。在清华初期,杨绛翻译出版了西方文学史上首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1953年初,根据安排,杨绛、钱锺书被调整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1956年文学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简称“学部”。学部于1977年独立并扩充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出任首任院长。

起初,杨绛、钱锺书都在文学所外国文学研究组工作,不久,钱锺书被郑振铎借调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组,用钱锺书的话说,“从此一‘借’不再动”。后来古代组和外文组分别升格为文学所、外国文学研究所,他们夫妇分别成了这两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在此前后,杨绛开始翻译法国作家勒萨日的名著《吉尔·布拉斯》。

1959年,杨绛忍不住技痒,开始写研究文章。她的《论萨克雷〈名利场〉》就是这时写作的。该文是杨绛为小妹杨必翻译的英国古典名著《名利场》一书而写的。为了译好《堂吉诃德》,杨绛从1959年初开始自学西班牙文,学了两年,1961年开始动手翻译,至1966年她已经完成工作的四分之三。由于“文革”中干扰不断,直到1976年才全部完成。十年“文革”,杨绛受到打击迫害。

1976年10月,长达十年之久的内乱终于结束了。杨绛和钱锺书,也于1977年上半年结束了“流亡”生涯,迁居至位于三里河南沙沟的国务院宿舍,新居宽敞而明亮。说起这新居,还是钱锺书的老同学胡乔木关照的结果。

前面提到,杨绛早在1959年就选中西班牙大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作为翻译的新起点,至“文革”开始已完成译稿的四分之三,“文革”中杨绛这份心爱的译稿几经周折,终于“珠还”,这耽搁的数年反倒成了她的“冷却”期。“五七干校”回来之后,她不满意旧译,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从头译起,提高了“翻译度”。她自己说过:“我翻译的时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要将几个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后根据原文的精神,按照汉语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文革”结束前后,她抓紧工作,终于将七十多万字的小说译竣。1978年,汉译本《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

杨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学创作上蔚为大观。特别是散文创作较之四十年代有着很大的突破。她的散文作品,已经结集的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另有集外散文多篇。

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杨绛的代表作当推《洗澡》,这也是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它通篇采用了幽默和讽刺的笔法,描摹了知识分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众生相。

1981年,杨绛与钱锺书、钱瑗摄于三里河寓所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