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在半袋大米上的手工望远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30 15:32:54

▌姚刚

经过就读过的中学时,发现教学楼楼顶不知何时设立起一座小型天文观测台。银灰色的穹顶有如一顶充满神奇智慧的头盔,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引人注目,令人生出无限遐想,仿佛又把我带回到当年的中学生活……

我上中学那会儿,一度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的兴趣小组向我们推荐了许多自然科学读物,既扩充了我的课外阅读量,又开阔了视野。当时,我对《宇宙探秘》这本书很感兴趣,书中彩页刊登大型天体望远镜拍摄的太阳日冕爆发、木星“大红斑”风暴、土星光环以及“人马座”星云等彩色照片可谓精彩绝伦,将我深深吸引,激发起对星空的无限遐想,也让我把课余爱好锁定在了天文学上,经常利用寒暑假跑到天文馆看科普电影,参观科技展览。

爱好天文学,除了要涉猎天文书籍、学习辨识星象星座外,要是再有一架属于自己的天文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就更好了。尽管心中怀揣着梦想,但当时的商店压根儿就没有售卖天文望远镜这种产品的。我思来想去,受科普杂志《天文爱好者》启发,决定自己尝试着制作一架小型简易天文望远镜来解决观测天体问题。父母也赞同我的想法并给予了零花钱“赞助”。

手工制作小型天文望远镜,要解决“物镜”、“目镜”和“镜筒”三个关键部件。光学镜片要靠机械或专业手工研磨加工而成。作为业余爱好者的我没有这样的制作条件。为此,我专程跑到翠微路眼镜店购买了一片焦距为一百厘米、镜片度数为一百度的老花镜片作为“物镜”,又从小时候的玩具望远镜里拆下一片“凹面镜”作为“目镜”,从而解决了镜头问题。随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制作起望远镜的“镜筒”。

镜筒可以用纸张来制作。我发动父母帮着翻箱倒柜,找出几张带着樟脑球味儿的旧牛皮纸作为原材料。按照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把牛皮纸量好尺寸,剪切齐整,卷成长度为一米、口径为五厘米的长圆形纸筒,并在外面刷上胶水,再将剩余的牛皮纸逐一粘贴上去,使镜筒加厚并变得结实。待镜筒晾干后,又找来墨汁儿和软刷,将镜筒内壁涂黑,以减少筒内光线散射,提高镜头捕捉影像质量。上述工作完成后,再按照同样方法,分别制作固定“物镜”和“目镜”的小圆镜筒,将它们严丝合缝地嵌合在望远镜的首尾两端,并保证两种镜片焦点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使观测影像准确清晰。

记得小望远镜初具规模时正值夏季的一个傍晚,我等不得望远镜的支架竣工,拎起家里的半袋大米直接放到桌子上替代支架。我关上房灯,拉开窗帘,把望远镜筒架在米袋上,眼睛贴在目镜上,缓缓移动着望远镜寻找夜空里的“上弦月”……猛地,刹那间出现的一幕,让我差点叫出声来。我居然看见了月面上的环形山!虽然它们像秋叶的脉络般起伏凹凸、纤细相连,却有一种近在咫尺的震撼感觉。除单独呈现的环形山外,还有连缀在一起的坑坑洼洼的大小环形山群落,在月面光线与阴影的交界处尤其明显,它们是太空陨石撞击月面的结果。

我想起一本书中描写的情景:“当伽利略第一次用他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月面环形山时不禁发出了惊呼”!或许,这种跨越时空的惊叹与难掩的激动心情都是相同的吧。可惜当时没有智能手机,不然的话我一定会拍照珍藏,那毕竟是我平生第一次观测到的月面环形山啊。

接下来的日子,我用自制的小型天文望远镜在不同时段分别观测到了火星、木星和带有美丽光环的土星,观测成果让我的信心“爆棚”,快乐满满,更激发了我对天文学的兴趣。寒假,群星闪烁的无风夜晚,我在屋外架起望远镜和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观测到了北斗星座中相互环绕的“双星”景象,观测到距地球十万光年的“仙女座大星云”的风采、冬季“猎户座”附近昴星团的如梦如幻……广袤、璀璨的浩瀚星空和宇宙景象让我如醉如痴、心潮澎湃。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