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春风落日寄哀思。清明将至,我市迎来第一波祭扫高峰,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推行新式祭扫、移风易俗宣传、网上祭英烈等活动,在全市倡导文明祭扫,共建“绿色清明”,展现了广大市民文明低碳、向上向善的良好精神面貌。
专线助出行绿色惠民生
3月22日,市民李女士早早来到宿州公交“祭扫专线”始发站,准备乘车前往宿州市龙门文化陵园公墓。“往年开车去扫墓,路上堵得厉害,停车也麻烦。今年听说开通了公交专线,我特意来试试。”李女士捧着鲜花和祭品登上公交车,发现车内不仅整洁宽敞,还贴心设置了祭扫用品存放区。“一路上有志愿者引导,广播里还时时提醒文明祭祀的注意事项,感觉特别暖心。”李女士说。
为进一步倡导文明绿色低碳出行,满足市民清明祭扫需求,市公交公司开通市公交公司至龙门文化陵园、市公交公司至宿州市祥福陵园、市高新区电商园至徽风陵园三条清明祭扫专线,方便市民出行。“专线沿途停靠市区主要站点,部分专线还在特定时间内推出免费乘坐服务,真是既实惠又便利!”许多市民对祭扫专线的开通表示非常满意。
“我们提前对车辆进行了全面检修,并配备应急车辆,确保清明期间运力充足。”市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还联合交警部门在重点路段加强疏导,并安排志愿者在站点提供咨询服务,“我们呼吁广大市民尽量选择公交出行,错峰祭扫、文明祭扫,减少拥堵和碳排放,共同营造文明清明的氛围。”
鲜花替纸烛清风润心田
在宿州市祥福陵园马山新区,市民王女士手捧一束素雅的白菊花,轻轻放在亲人墓前。“以前烧纸钱烟熏火燎的,现在改用鲜花,安静又干净,也更有仪式感。”她俯身擦拭墓碑,低声说道。“时代在变,祭扫的方式也在变,但对亲人的怀念永远不会变。”市民陈先生表示,文明祭扫既环保节约,又表达了对亲人的追思,让清明回归了本质。
走进埇桥区南关菜市场,一片黄灿灿的“海洋”映入眼帘,新鲜的菊花被放置在显眼位置。“最近销量最好的就是菊花,清明快到了,很多人祭扫都会买一把鲜花,每天能卖上千枝。”一位商贩介绍。随着文明祭祀新风日渐浓厚,鲜花祭扫逐渐成为“主流”,获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今年市场提前协调货源,确保供应充足,并积极倡导商户推广鲜花祭祀,进一步引导市民绿色祭扫,弘扬清明新风尚。”埇桥区市监局南关市监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屏幕寄深情“云祭”护清明
春日里的宿州龙门文化陵园松柏苍翠、花香淡淡,沿途多处悬挂着“提倡文明祭扫,携手保护环境”“绿色祭扫、环保防火”等条幅标语,文明祭扫氛围浓郁。
“我们自建园以来就倡导无烟祭扫,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摒弃不文明行为,共同维护安全、和谐、有序的陵园环境。”龙门文化陵园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每到清明节,陵园会安排工作人员在主要路口进行引导、劝导,并推行多种祭扫方式,如赠送祈福牌、黄丝带等,市民在祈福牌上写下祝福与追忆,寄托对逝者的思念。
“爸,今年工作忙回不去,我和妹妹在网上给您‘点’了蜡烛……”在龙门文化陵园的“云祭扫”体验区,市民刘女士正通过手机屏幕为父亲“云上”献花。工作人员演示着操作流程:关注公众号、创建纪念馆、上传照片、选择虚拟贡品……短短几分钟,一座电子纪念堂便搭建完成,市民可以在下面的留言区留言。
今年,网络“云祭扫”与“代客祭扫”服务受到市民的青睐。“‘云祭扫’和‘代客祭扫’主要是为不方便亲临现场祭扫的顾客提供服务,完成他们祭奠亲人的心愿。”龙门文化陵园管理人员介绍,需要“云祭扫”“代客祭扫”等业务的市民,只需要关注陵园微信公众号,选择相应的服务,工作人员便会将祭扫全程通过视频、照片等方式反馈给委托人,满足市民日趋多样化的祭扫需求。
宣讲倡新风文明进万家
3月28日下午,宿城五四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广场中央,来自龙门文化陵园的文艺团队将文明祭扫新政策编成了方言小品《新风尚》。幽默诙谐的表演生动展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新变化,引得台下观众连连拍手称赞。
“大家看,这种绢花保存时间久,既庄重又环保。”广场另一侧,埇桥区民政局的咨询台前,工作人员正拿着一束仿真菊花,向居民介绍新型祭扫方式,详细解读移风易俗相关政策,倡导居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一起献花、诵读家书,这种新型祭扫方式有创意!”市民指着宣传册上集体共祭活动的照片说,并纷纷表示,将主动选择更加环保的祭扫方式,争做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弘扬文明清朗的祭扫新风。
连日来,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纷纷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呼吁市民通过网络祭扫、鲜花祭扫、经典诵读等文明低碳方式缅怀先人,从身边小事做起,推进移风易俗,共建美好家园。广大党员干部、村(社区)工作者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身边群众自觉参与文明低碳祭祀,对散埋乱葬、违规用火等行为及时劝阻、主动监督,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记者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