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甫一上任就“垂涎”格陵兰岛,让全世界将惊诧的目光集中投向北欧。作为北欧的历史居民、格陵兰岛的发现者,维京人这一群体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充满着神秘意味与传奇色彩。《维京人新史》正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直通那被岁月尘封、满蕴着北欧豪情与诡谲故事的维京世界。书名既冠有“新史”二字,其中玄机耐人寻味:在史料挖掘、视角解读,乃至叙事编排上,究竟蕴藏有怎样别出心裁的“新意”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首先,“新”在视角。作者凭借其深厚的生物考古学背景和精湛的法医学技术,对位于雷普顿的维京人墓葬中的遗骸展开了追根溯源的深入剖析。从牙齿这一细微之处,洞察他们的饮食结构,进而还原出其生前的迁徙路线,以及性别和对应的分工之差异。这完美印证了一句著名的西方谚语:Youarewhatyoueat(“人如其食”,你就是由你所摄入的食物塑造的)。
在器物方面,通过对银制品的分析,作者还原出当时贸易的盛况;通过对交通工具——船的分析,推断出军队的规模;还进一步利用激光雷达勘探地貌、绘制地图的成果,更好地还原出历史上的场景。墓葬中的陪葬品、遗骸与身份认定密切关联,作者从中揭示出死者的年龄、性别、地位、社会关系和死因等诸多秘密。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故事,与北欧神话、诗歌、萨迦和编年史相互印证,为我们拼凑出一幅更为完整、生动的维京人生活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打破了东西方区域和历史的分界,尤其是揭示了维京人与“丝绸之路”间的关联,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更为广阔、多元的世界历史视角。在贸易、迁移、交往中,东西方的历史和故事就这样沿着一条古老的路线交织在一起。
其次,“新”在观点。作者凭借本书打破了我们关于“维京海盗”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再被刻板化为高大威猛、茹毛饮血、冷酷无情、野蛮粗犷的形象。当然,书中也有对维京大军和维京劫掠者的描述,从小范围的劫掠到大规模的征服都有涉及。不过别开生面的是,书中提及维京人墓葬中发现了铅制的游戏套件(类似棋类游戏)、嫁妆等这些看似与其族群风格风马牛不相及的物品,并展示了他们在商品贸易和政治统治等方面的建树。如此种种,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以往罕为人知的侧面。
尤其是作者对维京人中女性角色的解读颠覆了传统认知。作者通过颅骨和骨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维京勇士的队伍中有女性成员,又结合墓葬中的饰品等器物分析其身份和地位,继而认识到女性在维京社会中并非只是附庸和操持家务的随从形象,她们中不乏女勇士、女战士和位高权重者。具体案例为比尔卡女勇士,乃至战斗女神瓦尔基里。这些发现打破了考古中的性别偏见。
此外,书中引用了多部编年史,这些文献与萨迦(北欧家族英雄传说)、游吟诗互为补充,印证了维京人不断向东的旅程。作者继而引出了“罗斯人”这一群体的种群归属问题,讲述了各个族群在这个旅途中的交会、往来与融合,也由此更为详尽地揭示了西部维京人与东部维京人的分野背后的原因。
第三,“新”在叙事。书中每章都以一件核心物件或遗骸为开篇,以极具文学色彩的描述引领我们步入一段扣人心弦的考古历程。随着作者的步伐,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兼具文学性和考古研究的严谨性,同时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令读者有种解谜的畅快感。就好比那颗贯穿全书的“红玉髓珠”,它随着维京人的迁移而漂泊,成为我们了解其贸易、交通网和人口迁移的有力依据,不仅象征着财富,还彰显了政治地位,更反映出快速变化的风尚。由一个小小的物件可以揭示出一个庞大种群及其背后的文化、兴衰与战斗,这是一件多么浪漫而伟大的事啊!这颗精致的小珠子曾在谁的手中打磨,曾在谁的身上佩戴,又曾被谁捧在手中把玩和细细审视?历史和当下似乎就此变成一条透明的丝线将其串联,令人恍惚间产生时空穿梭之感。
此外,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极为精妙,擅长营造代入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考古的语境之中。原本冷门枯燥的学说,变得通俗易懂且趣味盎然。作者耐心而详尽地科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遗传物标志物等考古学技术及其原理,让我们这些大众读者也能一窥考古学的神秘与魅力,在解谜般的阅读体验中,领略到考古工作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