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柔性执法传递法治温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01 14:30:55

本报记者陈施君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积极推进“包容审慎+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柔性执法新模式,变“严罚式”为“容错式”,让执法有温度、处罚有尺度,通过“执法+服务”让企业、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轻微违法实行容错纠错机制

前不久,注册在通州的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在经营网站上发布了一条“北京地区驻场服务团队规模最大”的宣传广告,这一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第九条第三项禁止广告中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的相关规定,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对该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在上门调查时,公司负责人积极配合,第一时间就主动从网站上撤下了这则广告。”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玉桥市场监管所副所长龚正说。调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公司发布广告的网站为自行经营的网站,并未在其他渠道发布过含有该广告的宣传信息,且是初次违法。“该公司的违法情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通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的通州区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中关于不予处罚规定的情形,最终我们作出了不予处罚的决定,监督其改正违法行为的同时,对该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法制教育和行政指导。”

轻微违法免罚、初次违法慎罚。近年来,通州区市场监管局不断深化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机制,2020年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关于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的意见》和《通州区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首次违反不予处罚清单(1.0版)》,将50项轻微违法行为列入不予行政处罚情形。

“处罚不是目的,规范才是初衷,最终是为了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大队副队长唐剑波说:“我们将关口前移、服务前倾,企业开办初期我们会送法入企,指导企业学法、知法、懂法。”

教育先行构建柔性执法新范式

前不久,通州区农业农村局接报,辖区内某公司经销的某品牌玉米种子经检验被判定为假种子。通州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发现情况属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应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然而,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并未简单地“一刀切”处罚,而是抽丝剥茧深入考量案件细节:当事人系两年内初次违法,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其完整台账凭证能够清晰呈现种子的合法来源,且涉案货值不足3000元,未造成实际种植损失。经综合评估,通州区农业农村局依法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免予罚款,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为小微农资经营者留足了发展空间。

经营假种子案的处理,体现了“过罚相当”原则与柔性执法理念的深度融合。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精准适用《北京市农业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从货值金额、违法次数、社会危害等多维度量化评估,最终选择梯度式处理方案。这一做法正是北京市持续优化涉农领域监管服务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正如通州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所言,“执法不是‘罚字当头’,而是要刚柔并济,让管理相对人真正知法、敬法、守法。”

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将“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理念贯穿执法全程,通过“普法+服务”实现全链条治理,推动监管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预防。2024年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安全等各类专项宣传培训98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380余份。这一模式在实践中成效显著:2024年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共办理“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案件120余件,占全年案件量的42%。

轻微免罚让执法更有温度

近日,区应急管理局的执法人员在对某制造业企业开展日常检查时,企业安全负责人提供了一套包含安全教育试卷、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三级安全教育卡等资料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但其中一份教育培训档案缺少签到表和照片,按照《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在后期约谈中,企业安全负责人在参与培训的几名员工手机中找到了培训现场照片、签到现场照片等证据材料并提供给执法人员,可以证明此次教育培训依法依规开展,并表示未来会保留好每次教育培训的有关材料。执法人员经过审慎考量,认为现场发现的违法行为属于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能及时改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决定对该单位不予行政处罚,免去了企业缴纳罚款、公开公示影响信誉等后续不良影响。

在通州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开展过程中,类似的柔性执法案例越来越常见。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的负担,激励企业及时自我纠错,消除、减轻社会危害后果,提高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自觉性,让企业感受到柔性执法的“温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行政执法部门精准执法,通过张弛有度地开展执法活动帮助企业积极预防、主动纠正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提升监管执法效能,让行政执法更有“尺度”,进一步实现依法规范监管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结合。

2022年至今,区应急管理局已对符合“首违不罚”条件的10家企业不予处罚,对主动消除或者减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22家企业从轻处罚。

营造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据悉,2024年,通州区各行政执法单位共作出不予行政处罚案件1.94万件,对9735家“无事不扰”清单企业减少重复检查393次,组织实施非现场检查3.6万次,法治环境保持优化提升态势,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吸引了3.44万户新设企业落地副中心,同比增长56.85%,新设企业数量全市第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睿表示:“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投资、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的基础和保障,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治本之策。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推进柔性执法,充分考虑市场主体承受能力,依法拓宽轻微不罚、首违不罚事项范围,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全力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