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有虞,有崇伯鲧”是古书记载。 “夏年多殷”商代前面有一个朝代称为夏的记载。 现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是大禹建立的夏朝,之前的教科书讲的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断代工程给出的夏代建国时间是西元前2070年,结束于西元前1600年,存续时间是471年。也有其它不同观点的,认为建国时间是西元前2040年,夏存续时间是441年,自然是启是建国者。 有的观点认为虞朝是存在的。 尧舜禹时,实行了“禅让制”。 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判断为是夏代的都城为。 另一说是三皇五帝的传统断代的史料,三皇在五帝前,五帝之后是虞朝,虞朝之前是五帝共主,最强时期是轩辕黄帝(大帝)当政期间。 问题是历史叙事,应统一各家观点,不可人言亦言!!! 总上所述,我也认为“大禹是一个时代的建立者”,至于大禹建立起来的政权结构版图如何,那又是另当别论。下面是小白观点,认为不对的也不奇怪,因为夏商周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从来都是各自说道,自成一派,史学派是史学家观点,文物派是考古学家观点,民间故事派是文学创作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阶段的划分本身就是一部无字天书。 第一,大禹时代,大大小小商周时代,都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就叫权力时代,比如,现如今我们所处的这个权力时代是国家时代,我们国家的历史教科书,把新中国之前的历史阶段,归结为大中华,简称中国的历朝历代,历朝历代的帝王和历史人物,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新时代的大中华史书应该怎样编剧本。我认为,应该是跟西方学一学这方面的知识,翻遍西方故纸堆,也应查一查西方史料的缺陷,比中国史料更糟糕百倍,千倍,仿佛中华文明皆为世界唯一的古老文明。因此,大中华即大世界,古语称为公天下,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世人皆知,却理解不了,这完全是由于汉语具备超能力。 第二,大禹时代在大中华史面前,仅仅是沧海一栗,而非一粟。如今,人们还在吃粟米,吃栗子,吃外来的坚果,吃外来的肉食品,也在品外来的红酒和咖啡,这才是大中华的公天下。汉语在翻译外来品时,有音译和意译的统一书体,不然会以错别字论处,古代汉语的错别字,有人整理为本字的异体字,本名外又有别名,假借字又叫通假字等叫法,就是不讲错别字的由来,原因是古汉语的主体是说话,而非写话。大禹治水的大王时代,在大中华史中属于先秦时代。 第三,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时代,应属于大帝时代,大帝时代应该有传国玉玺,这一时代居于上古时代,上古文明结束于逐鹿之战。之后的虞朝重新开始了新的石器时代,从上古文明留存下来的星星点点的科技产业,几乎没有留存高科技,玉石俱焚的战力比拼下,传国玉玺没有了,中原大地一片废墟中,人心惶惶和人心涣散,将心比心的落后地区,人们还在为之收拾旧山河,这就是虞朝,又称唐虞。真实的逐鹿大战是蚩尤败了,虽败犹荣,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是发生在东亚,东亚是蚩尤的故乡,也是坟场。 第四,未来战场若是太平洋西海岸,那将是一场结束現代文明的逐鹿中原的毁史灭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结束过后的种族歧视和种族灭亡的历史文化又重新开始。于是,我认为,夏是启建立的夏后氏王朝,夏后氏是由一支氏族或一个家族建立起来的权力机构,没有传国玉玺,却有了代表权力的金杖,除了金杖,就只剩历法了。又由于历法不准,而天下大乱,谁也不服谁,很多神话故事应该是在夏后氏王朝的编年史,“大邑夏”“大邑商”的古籍断代史,给出的史学答案,给我们提了个醒,大帝是帝王,大王是权王。帝王灭,权王兴,兴于氏,达于姓。西周时期,文王是谥号,武王是大邑周的建立者,还是文王是大邑周的创建者。于是,大禹是是大邑夏的创建者,启是大邑夏的建立者,启封他的父亲为大王,又称大禹,又封鲧为崇伯鲧,又封自己的家族源于夏后氏,夏后氏掌管历法的颁定,夏后氏就是确定时间的天文学,地理学的历法人才的培训基地,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统,结绳记事也好,仓颉造字也罢,都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图谱和刻符,夏小历的使用和施行,是历法修正的一个历史阶段,当时争论的是夏历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而夏后氏的启家声望不是太好,于是天下纷争不断,争权夺利的不在少数,虽然没有战火纷飞的狼烟起,却也苟且偷生一千六百年,如今证实是471年,那一千两百年的时间都去那儿了。都被无王的历史开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