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时能不能先击落预警机?别说击落了,战机还没靠近预警机,就得先被干碎。 拿咱们已经公布的空警-3000来举例,其采用的数字阵列雷达可不是吃素的,500公里外的蚊子都能照得清清楚楚。配合歼-20携带的霹雳-15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的"超视距组合",形成了"发现即摧毁"的杀伤链。 去年珠海航展上,官方披露的A射B导战术演示,就是让歼-20发射导弹后,由预警机引导攻击目标,这招直接把打击范围扩大了一倍。 预警机也不是省油的灯。它从来不会孤军深入,通常在距前线200公里外的安全区徘徊,周围至少有4架歼-16D电子战机护航。去年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对峙中,外机刚靠近150公里就被电子干扰搞得雷达瘫痪,这就是护航编队的杰作。 更绝的是,预警机还能通过数据链调动地面防空导弹,去年西北演习中,红旗-9B导弹在预警机引导下,成功拦截了300公里外的高速靶弹。 想突破这三层防御谈何容易?俄军的KS-172超远程导弹曾被寄予厚望,但实战中因为卫星制导精度偏差,去年在叙利亚误击了自家无人机。 就算侥幸突破,预警机还有最后的保命手段——释放干扰箔条和红外诱饵弹。去年台海演习中,模拟的预警机被攻击时,瞬间释放的箔条云让来袭导弹直接偏离目标。 军事专家张召忠曾在《防务新观察》中透露,目前全球只有中美俄具备完整的预警机攻防体系。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报告也指出,F-35B在关岛演练中,面对模拟的预警机防御圈,突防成功率不到7%。这就好比小偷想偷银行金库,不仅要避开层层摄像头,还要破解防弹门密码,最后还得面对荷枪实弹的押运员,成功率可想而知。 所以说,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机对抗的时代,而是体系与体系的较量。想靠一两架隐身战机"斩首"预警机,无异于痴人说梦。真正的空中优势,来自预警机、战斗机、电子战飞机和地面防空系统的完美协同。 正如空军司令员常丁求所言:"现代空战,谁先发现谁,谁就赢了一半。"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博弈中,体系才是王道。 对此,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