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主要的卡路里和蛋白质来源。然而,多种病害严重威胁着小麦的稳产高产。由小麦秆锈菌(PucciniatriticinaEriksson,Pt)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全球小麦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真菌病害之一。该病害分布广泛,在适宜条件下可导致感病品种大幅减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病原菌毒性变异的加剧,叶锈病的发生范围显著扩大,对全球小麦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被认为是控制小麦叶锈病最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策略。迄今为止,已在小麦及其近缘种中鉴定并命名了超过80个叶锈病抗性(Lr)基因。然而,由于小麦基因组庞大且复杂,目前仅有少数Lr基因被成功克隆。克隆新的Lr基因对于深入理解小麦抗病机制、开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创制持久抗性品种(例如通过基因聚合或构建多基因表达盒)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的ShishengChen、BaoxingSong以及河北农业大学的XiaodongWang团队在预印本平台ResearchSquare上发表了题为“Genome-assistedidentificationofwheatleafrustresistancegeneLr30(synonymLr.ace-4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结合高质量基因组组装、诱变育种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成功克隆了四倍体硬粒小麦(Triticumturgidumssp.durum)地方品种PI192051中的叶锈病抗性基因Lr.ace-4A。研究证明,Lr.ace-4A与先前在六倍体普通小麦中鉴定的Lr30基因为同一个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非典型的、包含串联NB-ARC结构域的NLR(核苷酸结合位点-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受体蛋白。功能验证实验表明,Lr30是介导小麦对叶锈病产生抗性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有趣的是,Lr30在四倍体小麦中表现出近乎免疫的强抗性,但在六倍体小麦背景下的抗性水平则有所减弱。研究还发现,两个关键的氨基酸多态性位点区分了Lr30的抗病与感病单倍型,这两个位点的变异对基因功能至关重要。该研究不仅阐明了Lr30的分子特性和作用机制,还为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主要研究结果介绍
硬粒小麦地方品种PI192051表现出对多个叶锈菌小种的广谱抗性
研究首先评估了葡萄牙硬粒小麦地方品种PI192051对收集自中国的8个不同生理小种(Ptpathotypes)的抗性反应。结果显示,PI192051的幼苗对所有测试小种均表现出高水平抗性(抗病级别'R'),而对照品种Rusty则表现为高度感病(感病级别'S')(图1a)。当用PHQS小种接种时,感病品种Rusty在接种后6天(dpi)即出现明显的铁锈色孢子堆,而PI192051则表现出典型的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Response,HR),病斑处出现坏死(图1b)。通过WGA-FITC染色观察真菌在叶片内的生长情况发现,尽管病原菌能够在PI192051叶片内形成吸器,但其后续的菌丝扩展受到显著抑制;相比之下,在Rusty叶片中,菌丝则广泛蔓延(图1c)。定量分析表明,在接种后的不同时间点(2,4,6,8dpi),PI192051叶片中的平均真菌侵染面积显著小于Rust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