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探析之黛玉
文/白娅玲
林黛玉是《红楼梦》人物中的十二钗之一,她与宝玉的恋爱极细腻,是《红楼梦》的主要故事。很多人认为黛玉只是身世可怜,并认定她尖酸、刻薄、小气、做作。细读原著后,我觉得并非如此,下面我来探析一下黛玉的真实性格。
一、知书识礼、乖巧孝顺——黛玉出场
林黛玉是姑苏人氏,生于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其父林如海是前科探花,本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并且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林如海,已经五世为官。一般只封袭三世,所以林如海不能袭官,是科第出身。林如海在袭候五代之后,还能中探花,说明林家是书香传家、治家极严。林黛玉是林如海唯一的孩子,被视为珍宝。但林父对黛玉并不是娇生惯养,而是从严教养!见文中“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林如海对黛玉的教育,很严格,也很成功。(一)黛玉知识渊博。她进贾府时,已经读完了四书,而贾家众姐妹还在识字,并没有系统读书。(二)林黛玉乖巧孝顺。她年方6岁,贾敏生病,黛玉侍汤奉药;贾敏去世,黛玉守孝尽哀;黛玉读书时,遇敏字皆念密,写敏字必减一二笔。(三)黛玉很会治家。她会管理身边人,在贾家时,黛玉生活得很小心,“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贾家的主子的贴身丫头都有惹是非的时候,比如司棋、入画、晴雯,包括同样是客人的宝钗,她的贴身丫头莺儿,也会有在园子里跟别的人争吵的时候,而黛玉的丫头都安分守己,没人惹是非。以上可以看出,黛玉一出场就是知书识礼、乖巧孝顺的形象。
二、清明灵秀、见识卓越——宝黛相处
二十二回中,宝玉平时关心诸位姐妹,但未得到理解,尤其是在招到黛玉和湘云同时贬谤,委屈得哭了时,他提笔立占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镜。”这个偈语意为:在人间,人们想要相互理解,但人本身及人与人的关系是虚幻的,对一切采取虚无的态度才是正确的。这是极消极的状态,这样的生活状态是智者看淡生活才会有的,宝玉这番感慨来源于他前日看的《南华经》:“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者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对于庄子的潇洒与豁达,他们认为这是求仙之道,和读书求取功名背道而驰,所以宝玉的领悟是认为求取功名的绊脚石,是不被允许的。
面对这种情况,黛玉的处理与宝钗截然不同。看宝钗,把这帖子撕得粉碎,说这个是因自己的宴会而起,怕自己受牵连,就毁灭了证据。而黛玉却想方法让宝玉收了这痴心邪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黛玉一读这个帖子便明白了宝玉内心的困惑,然后,用询问的方式让宝玉不能回答,她说:“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她于是笑话他:“你这样钝愚,还参禅。”并进一步说:“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以后能答,也不足为奇,你以后不要谈禅了,我们所知所能,你还不知不能呢?”言下之意,参禅需要智慧,你连我的智慧都不如,而我都不参禅,你也别参禅啦。就这样,黛玉用玩笑的方式,以己为例,让宝玉明白自己和智者的差距,然后调整心态,重新回归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黛玉很注重宝玉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是个很懂呵护人心会点化技巧的智者。对于别人说黛玉从不劝宝玉学习这一点,黛玉从不辩解,也不抢功,但在宝玉的成长路上,她却用心地做了很多。这些都是别人看不懂的,或者是看懂了也不愿承认的。
三、停机之德、咏絮之才——黛玉判词
再看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停机德指宝钗,在我看来不尽然。宝钗一直在劝宝玉读书,宝玉一直不搭理她,说明她的劝说是无效的,没有方法的,单从撕帖子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宝钗首先想到的是毁证据,保全自己,不让自己惹祸上身,足以表现出她的自私。虽然她最后也说了一长篇大道理,却没能让宝玉信服。而真正有效的点化宝玉的是黛玉的方式,以己为例,让其醒悟。
“停机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一年之后因思念家乡和妻子而回家。他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乐羊子回家的原因后,拿起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绢割断,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将前功尽弃,规劝乐羊子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返回求学,七年都没有回家,最终完成了学业。这样看来,宝钗无论是方法还是用心程度,都不算是停机德。她每天在大观园里闲逛,广交好友,树立自己精明能干的人设。当凤姐病倒时,贾府众主子进宫看望生病的元春时,安排她参与管家,她也只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停机德”放她身上,实在有点牵强。所以,我认为判词前三句都是写黛玉的。
“咏絮才”指的是东晋时期才女谢道韫,她出身名门望族,是安西将军谢奕之女、谢氏家族的才女,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才智过人,聪明伶俐,深受叔父谢安赏识,长大后嫁给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王凝之是东晋末年的将领,在孙恩率农民起义军攻克会稽时,杀害了谢道韫的丈夫。谢道韫曾率领侍女抽刀抵抗。在《红楼梦》里,把黛玉与谢道韫相提并论,足以说明黛玉才智过人,聪明伶俐。尤其是谢道韫会率领侍女抽刀抵抗外敌,可以看出黛玉率性刚烈,有着男儿般豁达、豪迈、勇敢的性格。这样一个女子怎么会是小气做作的?我认为黛玉所有不太讨喜的性格都是别人强加的,不得已而为之——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家里又五代为官,初到贾府,王熙凤居然叫人收拾两间下房让去休息,到晚上也没有人给她安排住处,惹得奶娘请问时,贾母才临时安排把宝玉挪出。被如此怠慢,黛玉落泪应在常理之中,何来的小气?
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黛玉之泪
宝玉和黛玉相遇是木石前盟,黛玉用一生之泪还灌溉之情。如此美好的情缘,被所谓的金玉良缘冲击。在宝玉眼中,清明灵秀的木石前盟,像是女儿的清爽,极尊贵,极清净;而金玉良缘,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俗不可耐。黛玉身上的不讨喜性格,如尖酸刻薄小气做作,都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斗争的体现,并不是黛玉真的不讨喜。下面着重探析宝钗扑蝶(二十七回):
四月二十六日前夜,未时交芒种节,宝钗在大观园里扑蝶,听见滴翠亭里嘁嘁喳喳有人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便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答道:“你别胡说……自然该还的。”又听说道:“你不谢他……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又听说道:“唉呀……他们只当我们说玩笑话呢。”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且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只听见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说:“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红玉坠儿都吓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地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宝钗竟偷听了红玉和坠儿十多句话,从“往里细听”“半晌”可以看出宝钗听得很仔细,听的时间很长。她偷听别人说闲话,并没有及时主动离开,而是等来不及离开时才想着金蝉脱壳,可见宝钗之俗。她想金蝉脱壳时先分析了说话的人是宝玉房中人,红玉当时在宝玉房中,连端茶倒水都不配的,和宝玉并不熟悉,但宝钗却深知红玉的刁钻古怪,可见她对宝玉房中人研究之深。宝钗随口嫁祸给黛玉,让黛玉被人记恨,这招用得极为娴熟,可见其阴险庸俗。
黛玉的泪不会因为别人莫名其妙记恨而流,也不会因别人恶意取笑而哭,如在宝钗生日宴会上,被有心人引导,湘云说戏子和黛玉长得像。黛玉没哭,只是生气宝玉的态度。黛玉的泪水只为宝玉而流,这是她的宿命,她是来还宝玉前世甘露灌溉之情的,可见她灵魂空灵而纯美。她和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为宝玉流的每一滴泪,都是真挚的情感,却被有心之人污蔑成小气。黛玉见宝玉和别人相处时的酸意,却被人说成刻薄。
五、平易近人、聪明智慧——黛玉教诗
在四十八回里,细写了香菱学诗,我们来比对一下钗黛对香菱的不同的态度——
香菱身世坎坷,从她被拐之后,一路艰难,最后在薛蟠身边讨食,然凄惨生活没有磨掉她的灵秀,她羡慕园子里同龄人的生活,她想学写诗,用诗文描绘世界,这是她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她对宝钗说:“好姑娘,你趁这个工夫,教我做诗罢。”宝钗说:“我说你‘得陇望蜀’呢。”其言下之意是:我带你进来就已经很照顾你了,你还不知好歹,想要更进一步靠近主子的生活,话里话外表现出对香菱的嫌弃。后来还对香菱说:“你本来就呆头呆脑,学写诗,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找到黛玉,想黛玉教她写诗,黛玉笑着答应了,并细心指导该怎么学写诗。在这过程中,黛玉对香菱细致呵护,对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进行了细心而专业的点拨,丝毫没有嫌弃香菱的身世、身份和地位。香菱经过苦读冥想、苦思顿悟,终于写成了几首不错的诗。可见香菱学会写诗,离不开黛玉的悉心指导。黛玉充满智慧、真诚待人、率真洒脱,与宝钗深谙世故形成鲜明对比。从出身来对比,黛玉家里五代为官,宝钗家从商,身份地位相差太多,而黛玉对低入尘埃的香菱没有嫌弃,而是细心引导,成就香菱的梦想。宝钗心里却抱有严格的身份地位成见,看不起比她地位差的人,贾府的下人们得到宝钗的尊重,只不过是对她有用罢了,而黛玉真心待人,不会因身份地位而改变,贾府下人说黛玉孤芳自赏,刻薄下人是有心之人在故意给她贴标签。
通过以上探析,黛玉并不是小气做作、尖酸刻薄的人,而是一个乖巧懂事、才华横溢、率性独立、平易近人的人。黛玉也不讨厌科举,相反她知道怎么学习,因为她从小被林家教育得很好,也对宝玉的学习做了有效指导。她的每一次流泪都是在成长,都是对生活的领悟。
作者简介:白娅玲,土家族,教师,酉阳县作协会员,有散文、诗歌和评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