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上门护理AI根据方言派单

南方都市报 2025-04-03 07:04:48

杨华(化名)退休后成了照顾年迈双亲的“全职儿女”。“父亲患有帕金森病,卧床十几年了;母亲6年前腰椎骨折,也躺倒了”,两位失能老人,父亲老长压疮、母亲一下地就摔……每天忙得像个陀螺,她却感觉什么都没做好。尽管杨华家与宝安区人民医院直线距离只有500米,但每次去医院却常要动用救护车。“现在打开手机一键预约,护士就能到家服务。”她说,除了每周固定上门外,遇到突发情况也可随时线上咨询。

在宝安区卫生健康局的推动下,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宝安e护到家平台,将“互联网+护理服务”从1家医院扩展至全区9家公立医院及下属222家社康机构内,实现服务范围全区全域覆盖,服务需求即时响应。目前,平台已注册高年资护士1166名,包含50多个专业的396名专科护士,近一年为超过1万人次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线上预约

方便患者享受居家医疗服务

69岁的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近年还因慢性肾功能衰竭,需定期血液透析。一次,她因伤口感染住进宝安区人民医院肾内科,病情稳定后却不愿出院。该院伤口护理小组组长刘衬云了解到,刘女士住在城中村旧楼的5楼,没电梯,担心出院后再就医不便,不敢出院。

刘衬云和居家护理师曾郎平仔细评估刘女士的病情,为她制定伤口护理方案,并签订了居家医疗服务协议。经过一个月的上门护理后,她的伤口缩小了一大半,血糖也维持稳定。

提供母婴及中医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

“医院2018年设立居家医疗服务部主要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宝安区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杨云智表示,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广东等6省市进行试点,“医院根据自身工作特点,研发居家护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服务对象也从医院患者,逐步拓展到社区”。

目前,平台可提供14大类、64项上门护理服务,包括母婴护理、中医护理、伤口造口护理、检查检验、安宁疗护等,其中老年患者在服务对象中占比超八成。杨华说,遇到突发状况也能随时联系平台,“一天早起,我发现我爸喘得特别厉害,马上跟平台联系,护士上门后发现他肺部感染,通过绿色通道直转入院处理。”

联合民政、残联等打通费用补贴通道

同时,宝安区卫生健康局联合民政、残联等部门打通费用补贴通道,享受民政补贴消费券的老人可直接用券支付相关费用;享受残联补贴的残疾患者在定点医院首次登记后,可在补贴额度内接受上门康复服务。深圳户籍失能、失智、严重慢性病、行动不便等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报销比例可达90%以上。

“我们跟踪调查了60位长期接受居家医疗服务的老年人,服务前后1年内,他们的急诊次数、住院次数、30天再入院率减少约50%,总医疗费用减少三分之二。”杨云智说。

同声同气

居家护理师可采集患者心电图等数据同步到医院

杨云智说,市民可通过“健康宝安”小程序、各医院公众号、i深圳App等渠道线上预约,并实现全程可追踪。下单后,手机可实时收到安排护士、上门时间、护士到家时间、服务项目、费用等通知,“有时我外出买菜,都能知道护士给父母做了什么护理,很安心。”杨华说,服务完成后,平台还会推送服务评价邀请。统计显示,自平台上线后,患者满意度基本保持100%。

平台通过5G远程居家护理系统,将智能化医疗设备与现代化通讯技术相结合,居家护理师可为患者采集血糖、尿酸、心电图等,同步发送到医院心电、血糖等数据中心,直接出报告并记录入档。

AI就近派单缩短交通时间

上门服务如何节省交通时间是最头疼的问题。“我们测算过,每次服务平均时间约四五十分钟,交通时间也差不多。”宝安区人民医院居家护理服务部护士长戴利告诉记者,他们把这个任务交给了AI,就近分配服务机构与护士、科学规划路线,交通时间压至20-30分钟左右,“AI还能根据护士懂的方言派单,让护患‘同声同气’”。

居家护理师罗静瑾每天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平台推送的交通路线,“我现在管理10多名长期患者,系统会根据护士家庭地址、患者家庭地址和实时路况自动规划路线。”

一个多学科支持团队提供个体化诊疗

平台还有一个由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药师、康复师、营养师、社工等组成的多学科支持团队,能为居民提供家居环境评估,开展预防跌倒指导和辅助器具安全检查,以及个体化诊疗、营养及用药服务。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居家医疗服务成为刚需,“互联网+护理服务”既能让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家庭,又能缓解家庭和社会的照顾压力。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通讯员深卫信

0 阅读:5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