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林洛頫
顺着蜿蜒的山路行至湖南娄底市涟源龙山,望着眼前连绵不绝的山脉上,25座银白色的风车迎风旋转……相比于以前工作人员要常年在风电场驻守,如今这里实现了从“深山驻守”到“云端值守”的转变,国家电投五凌电力正以智慧场站建设推动湖南新能源运维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依托数智化技术应用、生产管控模式变革、体制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再造、人力资源能力提升,五凌电力正构建起“2+N”(生产运营中心+电力交易中心+N个区域维检中心)现代智慧运营体系。
新理念:从分散运维到智慧管控
走进国家电投五凌电力湘中维检中心,智慧大屏上实时呈现着各风电、光伏场站的运行情况,风机叶片旋转的动态数据、设备健康状态、功率输出等一目了然。相比过去风电场、光伏电站“各自为战”的运维方式,如今的新能源运维管理已迈入智慧化、集约化的新阶段。
“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传统的运维模式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升。”五凌电力生产技术部主任吴德明介绍,以往新能源场站多采取“驻站值守”的模式,一个场站就要安排四五名运维人员进行日常维护,但新能源资源点多面广,单个场站采取老模式来运维,既增加了人力成本,也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
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电投从2023年底全面启动智慧场站建设,以“集中监控、区域维检、产销协同、无人值守”为方向,形成标准化、集约化、数智化的现代智慧运营体系。具体来说,生产运营中心负责统筹全局,电力营销中心进行市场调度,而各区域维检中心则作为核心执行机构,实现运维工作的集约化和专业化。
目前,五凌电力已建成湘中、湘南、中卫、玉溪等4个维检中心,完成10个场站的智慧化改造,实现“场站集群、人员集中、技术集享、远程集控”的管理模式。数据显示,仅湘中区域就减少了20个运维岗位的现场驻守,兆瓦用工降幅约38%,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800万元。
新效益:提升安全、效率与经济价值
智慧场站的建设为的就是提高生产效率,用技术来改变一线运维人员的生产生活。
“原来我们在风电场值守,一旦遇到设备故障,就要爬到七八十米高的风机上去检查,既费时又危险。”湘中维检中心运维人员邹宇翔说,现在有了远程诊断和智能巡检系统,可以提前发现隐患,大幅减少了高空作业的频次,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五凌电力通过智能化手段重塑业务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新能源运维的提效降本。湘中区域维检中心的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2023年,该区域共发生40次设备故障,在新的区域维检模式下,累计节省工期44.5天,增发电量214万千瓦时,创造经济收益约130万元。
此外,智慧场站建设还助力新能源发电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发挥出“市场导向、营销牵引”的作用,实现营销引领生产、生产支撑运营、运营创造效益、效益优化营销的良性循环,助力“供需协同”。
五凌电力市场营销部主任单爱华介绍:“依托新能源生产运营中心,公司最终实现了产销协同,能够根据电力市场的实时变化调整交易策略,我们2024年调整发电检修计划、交易策略达256次,最终实现新能源减弃增发超2亿千瓦时,市场化新能源集中营销率达到100%。”
新管控:科技赋能新能源产业升级
在智慧场站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以无人机巡检为例,五凌电力率先在行业内探索“一人一11机”的移动式巡检模式,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以前,我们一支巡检队伍一天最多能巡查2台风机,而现在一天可以完成10台以上,最快1天就能出具巡检报告。”五凌电力科技公司产业数字化主任罗红祥介绍。
此外,五凌电力还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智能技术应用:智能视频监控与图像识别,实现设备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联动,提高设备缺陷识别准确率;毫米波雷达及视频融合预警系统,预警准确率高达98%,极大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新能源智能运维系统,具备全景监测、智能预警、专家分析等功能,可提前发现风机齿轮箱失效、变桨轴承断齿等各类设备缺陷,避免设备故障损失约500万元。
五凌电力新能源分公司总经理李贤明表示:“我们正加快推进新能源生产运营系统建设,未来还将探索AI人工智能在功率预测、交易决策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智慧场站的管理水平,为清洁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智慧场站建设不仅提高了新能源运维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效率,更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国家电投五凌电力用实践证明,依托科技创新和管理模式变革,新能源行业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高效、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随着智慧场站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将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