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以守护谱写人间挚爱|记第十一届呼和浩特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杨启福

身边24小时 2025-04-03 12:00:50

杨启福居住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双河镇城关社区,自2017年以来,他一直照顾着身患疾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用内心的坚守实践对婚姻的承诺,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丈夫”二字的内涵,用坚守和执着,书写了人间最美的挚爱之情。2023年,杨启福获评第十一届呼和浩特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杨启福的妻子张巧枝今年71岁,是一名坚强能干的退休教师。2017年,忙于春节前大扫除的她不慎从书桌旁跌落,导致第二腰椎骨折。手术后,妻子行动不便,杨启福便挑起了家里家外的重担,照顾妻子康复。

好景不长,2018年3月,张巧枝突发脑梗住进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经诊断小脑及脑干大面积梗死,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给了这个家庭沉重一击,看着在病床上昏迷的妻子,杨启福久久无法平静。短暂的沮丧后,他下定决心要找回那个雷厉风行、任劳任怨的妻子。之后,杨启福开始奔走于医院的相关科室、药房,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由于妻子行动不便,杨启福便让儿子拿着妻子的检查报告前往北京各大医院问诊。最终,在家人的努力下,医生给出了最佳治疗方案,昏迷3天后,妻子终于苏醒。但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妻子的左边身子没有了知觉,瘫痪在床,只能慢慢进行康复。由于女儿还要照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儿子也正值事业上升期,照顾妻子的主要责任就落在了杨启福身上。

为了找到康复锻炼效果更好的医院,杨启福四处打听,在整整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带着妻子辗转于首府各大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一年多没有回过家。400多个日夜他都是睡在病房的走廊,以外卖充饥,却从未想过放弃。为了方便妻子出行,他将自己的小轿车改造成温馨的“房车”,车里轮椅、毯子、坐便器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每天,杨启福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事便是给妻子喂饭、擦洗、翻身,照顾妻子日常起居,陪妻子进行康复训练。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卧病一年多的妻子皮肤从没有溃烂过。为了让妻子尽快康复,杨启福还学起了按摩、科学饮食等保健知识,一有空就帮妻子按摩身体,渐渐地,妻子的半边身子开始有了知觉,胳膊也可以慢慢抬起了。

然而,脑梗后的妻子无法接受生病后的落差,开始失眠,脾气也变得捉摸不定,经常哭闹,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当发现妻子出现抑郁倾向时,杨启福立即带妻子前往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随后妻子被确诊为中度抑郁。从此,杨启福便开始定期往返于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和康复医院之间。

为了缓解妻子的精神压力,杨启福每天在病房给妻子唱歌,歌声悠扬动听,常常引得护士们前来聆听,同病房的病友们也都向这对夫妻投去羡慕的目光。在杨启福的精心照顾下,妻子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能够戴着护具进行简单的锻炼了。就在康复初见成效时,意外再次降临,妻子张巧枝在一次独立锻炼中不慎摔倒,导致腰椎二次骨折。面对需要再次卧床3个月以上的妻子,杨启福毫无怨言,一遍遍地擦洗、翻身、喂饭,用重复的护理动作书写无言的爱意。

2019年4月,杨启福和妻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回家后,杨启福为妻子制定了康复训练与日常生活计划。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带着妻子到外面锻炼,为妻子系好绑带护具,在一旁保护妻子进行锻炼。晨曦中,人们逐渐认识了这位始终不离不弃的丈夫,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无不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夫妻,用行动展现了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杨启福的不懈努力下,妻子终于能独立行走,杨启福流下了开心的泪水,那神情,一如父亲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了走路时的欣慰。每天下午,他都会邀请妻子昔日的好友、同学陪妻子聊天解闷。一到周末,他便开着自家的“房车”拉上轮椅带妻子四处散心。这些年,杨启福夫妇二人的足迹遍及了首府周边的每个角落。

如今,张巧枝的身体已逐渐康复,不仅能帮杨启福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睡眠好了,笑容又重现在了她的脸上,正如杨启福所愿,妻子“回来”了,这个家也恢复到了往日窗明几净、充满欢声笑语的模样。

0 阅读:0
身边24小时

身边24小时

随时随地,关注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