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持的2024年度江苏省好新闻(新闻摄影)评选3月25日揭晓。来稿共计410件(其中单幅236件、组照174件)共评出一等奖6件,二等奖9件,三等奖13件。
一等奖
单幅
太湖清淤
2024年度武进区太湖清淤二期工程于4月中旬开始出泥,目前已实现稳定出泥,累计出泥4万立方米,预计9月下旬全部完成。武进融媒体中心钱垒编辑:鞠燎原朱梦琪
“妈,儿子回家了!”
2024年6月25日下午,在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古柏村,94岁的诸奶奶与72岁的儿子胡先生相拥而泣。65年前,母子俩外出投亲时不慎走散,骨肉分离。如今,在南京、南昌两地公安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终于寻亲成功。现场锣鼓喧天,邻里乡亲纷纷前来祝贺。江苏法治报社姚宏编辑:刘敏
你为外地游客让景点了吗?
“五一”假期,“每个城市都来了1亿人”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南京各大景区人流如织,也像“有1亿人”的样子。网友晒出导航中的热力图,红成一片,有评论称“大概除了湖里没有人,其他地方都是人”。从夫子庙到秦淮河,从钟山风景区到总统府景区,精心装扮的游人衣袂翩跹,走进经典景点,沉浸式体验。从鸡鸣寺到明城墙台城段,再到玄武湖,游客们摩肩接踵,但热情不减,追寻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受花事如潮、满目苍翠。金陵古韵藏在每一条老街巷、每一块砖瓦里。现代快报赵杰编辑:颜玉松沈路莎
孩子,让我最后再亲亲你……
2024年1月10日,16岁的常州男孩俊宝(化名)告别了这个世界,但他的肝脏、肾脏和眼角膜将在另外6个人身上延续生命。俊宝在归家途中遭遇车祸,虽经医院抢救,但最终被判定为脑死亡。在与医生的沟通中,家属同意进行器官捐献。图为母亲亲吻孩子的额头,作最后的告别。常州日报高岷编辑:羊文欣
一等奖
组照
五“洲”同铸一“舟”全球聚力造出最大吨位“海上移动炼油厂”
12月16日7时30分,江苏启东中远海运海工码头,由来自五大洲近20个国家的工作人员共同打造、被称作世界最大吨位、最大储油量的新型“海上移动炼油厂”——“亚历山大·德·古斯茂”新型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成功交付开航。
该FPSO船体总长334米,型宽60米,型深33米,排水量达46万吨,可适用于全球各个海域的油气开发作业。项目自2022年2月开工以来,历经2700万工时,集成42000吨上部模块,直至海试完工,来自巴西、荷兰、南非、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技术专家与中方人员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近3年的设计、生产建造全过程。
新华日报余萍编辑:田梅肖勇
“空中的士”来了!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首次跨长江演示飞行
8月1日,浦口区举行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首次跨长江演示飞行仪式活动。现场一架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从南京市无人机基地起飞,跨越长江并沿江盘旋巡航后返回基地。该航空器核心模组100%国产化,一次充电可飞行250公里。这次演示为跨江出行提供了全新选择,对未来拓展低空旅游、城市通勤、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场景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是全省首个、全国首批1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正以创新姿态领航低空经济新赛道。依托"两平台三空域多场区"的立体化基础设施布局,这里已形成涵盖低空制造、智能驾驶、综合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集群,汇聚百余家低空经济领域企业。
南京日报孙中元编辑:蒋琰王璠
二等奖
单幅
“坐上公交去卖菜,方便!”昆山公交开通“助农专线”
2024年9月4日,昆山公交正式开通“助农专线”,以方便张浦南港片区菜农前往市区卖菜,助力乡村农业发展。记者得知消息后在现场蹲守第一班坐上“助农专线”的农民,捕捉下这一画面。昆山市融媒体中心黄春宇编辑:陶雯雯
7.6公里的城市动脉革命:申张线航道升级打开昆山国际航运新界面
申张线青阳港段航道北接金鸡河,南连苏申内港线,全长7.6公里,是国家规划的长三角高等级航道、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目前,航道涉及新建、改建桥梁9座,已完成桥梁工程总量超90%。全部项目建成后,航道等级将从V级调整为III级,船舶吨级将由原来的300吨提升为1000吨,进一步推动昆山跻身国际航运和贸易辐射圈。图为7月31日,申张线青阳港段航道上的货船在通行。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张骏申编辑:冯涛
二等奖
组照
跨越时光,我和“我”又同框
32年前,江苏省第一所希望小学落成,黑白影像定格下300多位孩童赤脚参加开学典礼的瞬间。今秋开学再聚首,人到中年的他们事业有成、神采飞扬,教育改变了农家娃的一生;
32年前,徐工集团代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首次参加德国宝马展,只带去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展板。在今年11月的上海宝马展上,徐工产品集聚1.2万平方米的最大展区,向世人展示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为浓墨重彩做好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报道,2024年9月起,我们寻访老照片、采撷新画面,通过“接力拍”的方式,邀请影像里的主人公穿越时光与昔日同框,讲述如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聚焦新时代新江苏的最美瞬间,展现“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的生动实践。
这里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600岁昆曲“春色今如许”,三代“梅花”同台同框话传承;“中国近代第一城”城市封面焕新颜色,大江见证沧桑蝶变。
这里以小人物镜像大时代:湖畔旺屯的乡亲们搬进“小别墅”,日子更旺了;南京施顺才家47本家庭相册,珍藏着一个“小家”和“大国”75年共同成长的记忆。
这里以小故事彰显大情怀:农技专家赵亚夫带着老杜和乡亲们致富,而今更多科技英才走向田野,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80后”老桥工与90后等新建桥人在即将通车的龙潭长江大桥畔豪情对话,从“争气桥”到“创新桥”,天堑通途“桥”见大国力量。
跨越时光,我和“我”又同框。新旧场景在同一时空中链接融合,带来温暖与感动;接力拍摄、接续奋斗,普通人平凡生活的真实点滴应和蓬勃发展的时代脉搏,讴歌奋斗者的使命传承与担当。
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更好日子”的注脚;每一个注脚,都凝聚向上的力量:生活更好,江苏更美,中国更强。新华日报集体编辑:田梅涂珂
黑暗中追光的棒球队
他们看不见这个多彩的世界,但他们对棒球情有独钟。这是一种特制的棒球,球体被掏空后放入铃铛,让队员们能凭借清脆的“叮当”声挥棒出击。
2024年4月成立于无锡的“和光”棒球队是中国首支盲人棒球队,10名队员都是来自无锡、常州等地的视障人士,平均年龄40岁左右。
10月15日,世界盲人日。记者走近这支特殊的棒球队。满怀感动,看着他们凭借敏锐的听觉训练、比赛,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队员张志培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惟有棒球能让我尽情奔跑。”
平日里是盲人按摩师,一周集中训练一两次。球场上,他们仿佛换了一个人,依靠听力奋力挥棒、快速奔跑、果敢扑球、精准传球。若不是看到球员佩戴的眼罩,听到棒球的“叮当”声,旁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黑暗中全速奔跑。9月下旬,“和光”棒球队代表中国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二届盲人棒球国际杯比赛,获得第六名。完成了为国争光的心愿后,队员们开心不已:“虽然我们看不到世界,但会让世界看到我们。”
“和光”,源自“和光同尘”。球队的名字既意味着接纳自己,让内心更加平静而强大,也寓意着残健人士和谐共处、相互照耀。新华日报万程鹏编辑:田梅
巨龙腾江——江苏龙潭长江大桥建设纪实
江苏省重点交通工程龙潭长江大桥将于2025年1月初开通。工程伊始,记者用镜头详细记录这项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
龙潭长江大桥位于南京栖霞山大桥与润扬大桥之间,南岸与南京市、镇江句容市紧密相连,北岸则连接扬州仪征市。大桥长4963米,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达100公里,主桥采用主跨1560米的钢箱梁悬索桥设计一跨过江,跨度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龙潭长江大桥是国家高速G9904——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成将进一步密切扬州北部产业集群、仪征化工园区与南京龙潭港的联系,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互补、跨江融合。
南京日报徐琦编辑:张璐
青春归田记
南京入冬之前,位于江宁区淳化街道的云上田园生态农场迎来“南粳46”水稻丰收季。农场女主人徐艳是一名“90后”。她从互联网企业离职到这里“种田”,还不满两年时间,看到曾经的荒田变身农场,看到亲手种出的生态大米上架销售,徐艳和小伙伴们“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一起涌上心头。
说起徐艳,南京“农业圈”不少人都认得她。别看她瘦瘦小小,身体里却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去年2月从互联网企业离职后,在合伙人的支持下,徐艳一口气承包了江宁淳化一片230亩的荒田,从无到有,搞基建、修路、做水渠、平整土地、亲手种植农作物、养鸡……如今“世外桃源”般的云上田园生态农场终于成为现实。
如今的农场一派田园风光,种植区域被划分得错落有致,南瓜、水果玉米、番茄、油麦菜……农场中间还特意挖了一个池塘,原先乱糟糟的野树林被修整过几次,现在可以在树下散步;远处1000多只五黑鸡在鸡圈溜达,羊群顺着山坡来回觅食,时不时发出“咩咩”声……
想在乡野有所成就,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难和付出。
南京日报冯芃编辑:蒋琰
长袖向左机车向右00后越剧女孩的双面人生
2003年出生的江周楠自幼热爱唱歌,艺术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初二那年,在学校的一次唱歌活动中,她凭借清澈的声线和真挚的情感,吸引了班主任老师的注意。表演结束后,班主任主动找到她,递上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招生简章。
江周楠是幸运的,入学后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她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江周楠得以全身心地投入越剧的系统学习中。2022年,江周楠毕业后加入了南通艺术剧院越剧团,专攻老旦角色,兼顾正旦。凭借扎实的唱功和细腻的表演,她在团里崭露头角。
江周楠并非只有舞台上的这一面。入职不久的一次下乡演出中,她偶遇几名女性摩友,并被她们飒爽英姿和灿烂自信深深吸引。从那一刻起,她便爱上了这项充满速度与激情的运动。在她看来,摩托车并非男性的专属,女性同样可以感受那份自由与奔放。2022年,她购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摩托车。于是,舞台上她是温婉的越剧女孩,但戴上头盔跨上坐骑,她就化身为一个酷飒的动感青年。
在江周楠看来,两种形象并不违和。每个人都是一面多棱镜,舞台只是折射出了个体的一面;摩托车对她而言,是工作切换到生活的一种仪式感。在长袖挥舞中,她演绎着别人的故事;而在机车之上,她则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速度与激情。
南通日报徐培钦编辑:王政
边角地上喜“摘金”
金锁镇共有15个村(社区)、124个散落村庄,全镇有近万亩宅基地闲置荒废。从2023年开始,金锁镇探索“宅金田”管理模式,根据群众意愿,村(社区)租赁村(居)民闲置的宅基地、边角地,整治成集中连片的耕地,村(社区)集体自营并以“订单农业”方式发展艾草种植。
群众在获得土地租金收益的同时,年底还可以得到种植纯收益的30%分红。截至目前,金锁镇“宅金田”已在全镇15个村(社区)推开,“宅金田”累计面积达1200余亩,每年有1500户村(居)民拿到租金和分红两份收入。
泗洪县委宣传部许昌亮编辑:孙涛王东伟
沪苏湖高铁“脉”动长三角
苏州“丰”字形国家干线铁路网最南“一横”圆满绘就,吴江区拥抱高铁时代。12月26日,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苏州南站和盛泽站正式启用。许多市民闻讯赶来“尝鲜”体验。
据了解,沪苏湖高铁是长三角高铁联网、补网、强链的一个大项目,也是有效串联沿线科创、产业、文旅等优势资源的一条大动脉。
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吴斌方华编辑:刘逸
三等奖
单幅
一眼万年!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紫金山同框
10月3日清晨,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空中划过,与南京紫金山的轮廓同框,成为了天文爱好者和摄影师们争相记录的罕见天象。据悉,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2023年1月至2月间,由我国紫金山天文台与“阿特拉斯/ATLAS”(小行星撞击地球最终预警系统)共同发现的天体。凭借其独特的轨迹和悠久的历史,这颗彗星吸引了全球的关注。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轨道周期长达61751年,属于典型的近抛物线彗星。其漫长的回归周期使每次现身都显得尤为珍贵。新华日报蒋文超编辑:杨玉梅
挑灯夜战
11月9日晚,南通启东,在建世界最大跨度双塔双索面公铁两用无砟轨道斜拉桥——崇启公铁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工人们挑灯夜战保进度。新华日报张筠编辑:田梅王瑾
百年一遇2D版中山陵惊喜闪现
近日,中山陵祭堂正面一幅“复刻”本尊的600平方米巨幅喷绘引起不少市民游客关注。记者从中山陵园管理局获悉,中山陵祭堂正在进行修缮工程,修缮期间,祭堂实施半封闭围挡施工修缮保护,本次修缮保护以“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为基本修缮原则。金陵瞭望丁亮编辑:张宝俊
美国飞虎队代表团访问南京:重温历史续写“飞虎情谊”
2024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9月2日—3日,由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瑞·格林、飞虎队老兵家属等人组成的美国飞虎队代表团一行来到南京访问,在多项交流活动中,重温“飞虎队”历史,续写中美友好情谊。
在观看“铭记英雄--飞虎队主题历史图片展”时,代表团成员玛格丽特·金坎农激动地指着照片上的美国飞行员说:“这是我的父亲!”南京日报段仁虎编辑:张璐姚强李谦
冬日精灵如约而至
每到冬天,我市启隆镇沿江水域湿地迎来大批候鸟回归,数万只反嘴鹬、绿头鸭、苍鹭等在此栖息觅食,上演“鸟浪”奇观。启东市融媒体中心潘杨编辑:黄晓燕
居民欢聚散伙饭
3月3日中午,征收区域李家浜底地块居民在家门口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散伙饭。在即将搬迁之前,举杯共叙五六十年的邻里情,互致问候与道别。该地块已于春节前征收签约率超95%,项目正式生效。江南晚报丁振强编辑:朱琰薛亮
大保护迎来大发展长江航道纪录刷新——“史上吃水最深”大船靠泊镇江港
10月25日下午3时许,长江镇江段江白如练,吃水12米的20万吨级希腊籍外轮“西比拉”,缓缓驶入镇江港大港港区,成功停靠在12号泊位。这是镇江开埠以来靠泊的吃水最深大船,也创下长江江阴以上段船舶吃水新纪录。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贯通后,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加持下,释放出前所未有的“黄金效益”。船长299.95米、宽50米,装载9.395万吨铁矿石,巨无霸“西比拉”轮靠泊镇江港的3天前,一艘吃水11.8米的货轮成功停靠南京港,刚刚创下该港进港船舶吃水最深纪录。镇江报业传媒集团石小刚编辑:徐心俊
三等奖
组照
同行56小时,看千年运河带货外贸“新三样”
一条大运河,悠悠流淌。千年水运,万物通济。
“起锚了!”8月27日晚8点,随着船长钱锦祥的一声号令,淮安市江淮通集装箱有限公司“翔宇88号”集装箱船缓缓驶向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
28日零点18分,满载集装箱的货船正式起航。74个标箱里,有一半以上是天合光能江苏淮安基地生产的光伏板。它们将在航行56小时后抵达太仓港,转运海轮出口海外。与运输煤炭、建材、粮食等传统货品不同,这条“流金淌银”的大运河,如今开始频频带货外贸“新三样”。
53岁的钱锦祥是一位标准的“船二代”。1991年,他跟随父亲入行,至今已在大运河上“摸爬滚打”了33年。在他的眼里,这条再熟悉不过的运河常能带给他惊喜。
清晨5点,“翔宇88号”抵达淮安船闸。只见老钱拿起手机,在“船讯通”APP上进行电子申报,过闸时刻表、船舶自动核验等信息便及时送到。从进闸到出闸,水位相差2.9米,前后只用了20多分钟。老钱告诉记者,按照过去“三上三下”的调度模式,过一个闸至少要半天,而从淮安抵达长江口要5天左右。如今,他们的船只需24小时便可抵达。
新华日报吴俊编辑:田梅张筠
“苏州,侬好”“倷好,上海”,苏州上海隔空互拍超级悬日
2024年7月29日,摄影师在上海用镜头记录下50公里外苏州东方之门的日落全过程。大气磅礴的自然之美与现代都市氛围融为一体,震撼又唯美。
此前在2023年10月2日,摄影师在苏州天平山顶,曾记录下96公里外上海陆家嘴绝美日出全过程。一轮旭日缓缓升起,依次划过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地标建筑。
据悉,这种罕见的悬日视角一年中仅有几天的最佳拍摄期,对天气条件也有极高要求。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天更蓝水更清,让这一梦幻联动历时一年多终于得以实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体编辑:冯金同周胜男
32!32……
这是一个一直在缩小的数字:1987年,南京首次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统计,记录在册的幸存者有1756位。2017年9月30日,在册幸存者100位。2020年69位,2021年61位,2022年54位,2023年38位。截至2024年12月13日,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
这是一个一直在扩大的数字:2022年8月15日,首批共13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2023年又认证了第二批10位,加上2024年的第三批,已累计有32人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他们都是幸存者的后人。
一边是不断减少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边是持续增加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他们每个人都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用一代一代的传承,让那段黑暗的历史,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2024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让我们一起走近部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他们的历史记忆传承人,从他们身上感悟传承的力量。南京日报崔晓编辑:张璐王璠
下一站,幸福!沭阳公交婚车“囍”卷全城
永结同心,一生一世。5月2日,两辆清新喜气的新能源电动公交车行驶在沭阳街头,吸引了许多市民的目光。公交车厢内,新人张新阳、郑珊珊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一路欢声笑语向着新家驶去。
为爱“轻装上阵”,新人张新阳、郑珊珊认为,爱情不能用铺张场面、高价彩礼来“称重”,创意十足又简约热闹的婚礼更有纪念意义,将定制公交车作为婚车使用,既低碳环保,又减轻了经济负担。
婚车所到之处十分惹人注目,邻里乡亲纷纷驻足围观,为新人送去美好的祝福。
小事不办,喜事新办。随着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年轻人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许多新人不再追求排场和形式,而是选择举办既有创意又简朴的婚礼。因此,形式新颖、参与感十足的公交婚车也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为精准匹配市民需求,沭阳县适时推出“1314路”定制公交婚车,当悬挂红花、灯笼,贴满“囍”字窗贴的公交婚车驶来,恰如一阵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沭阳县融媒体中心丁华明袁梦娇编辑:胡静贡云
扬州:政府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国庆假期开门纳客近5000人次
“淮扬菜品太丰盛了,没留神就点多啦!吃不完的饭菜全部打包了,晚餐还可以继续吃……”10月5日,扬州市政府食堂单日就餐游客人数首次突破1000人次。截止到10月7日中午就餐前,国庆节期间,走进政府食堂就餐的游客量近5000人次。
连日来,面向广大游客开放的政府食堂,每逢就餐时间,一张张小餐桌前,践行着一幕幕温馨和谐的社会“大文明”。午餐时间未到,政府食堂大厅内,便陆续有游客早早地排起了取餐长队,秩序井然。取餐队伍,既无大声喧哗,更无争抢拥挤现象,前来就餐的游客多数以家庭成员为主。
平时在家中,长辈眼中的“小宝贝”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主动自己取餐,吃饭也不挑食,就餐结束,又协助家长收拾餐具,看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家长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政府食堂为了让游客吃得放心,制作淮扬特色简餐的各类食材,全部是当天采购,由经验丰富的大厨亲自掌勺。游客就餐环境卫生进一步优化,并且推出小碗菜、例份菜等服务项目,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珍惜粮食,光盘行动;尊老爱幼、相互谦让;秩序井然、注重卫生……悄然成为就餐游客践行社会“大文明”的真实写照。
扬州日报庄文斌编辑:陶敏徐潋韩震霞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水绿相融——江苏南通加速沿江生态修复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对南通构建生态绿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牢记总书记嘱托,近年来,南通市启动了五山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统筹推进沿江地区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努力建设“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滨江之城、城市生态绿肺。五山地区分为7个片区进行整治,共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小杂船”162条(户),拆除河道周边各类违建6.5万平方米,截堵污水直排口5处,退出沿江港口货运功能,腾出修复岸线12公里,长江狼山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该地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最大的硫黄散装码头变身修复后的滨江花海。
南通日报许丛军
2023年度江苏省好新闻(新闻摄影)评选获奖作品目录
奖项
作品名称
刊播单位
作者
编辑
一等奖(单幅)
太湖清淤
武进融媒体中心
钱垒
鞠燎原朱梦琪
一等奖(单幅)
“妈,儿子回家了!”
江苏法治报社
姚宏
刘敏
一等奖(单幅)
你为外地游客让景点了吗?
现代快报
赵杰
颜玉松沈路莎
一等奖(单幅)
孩子,让我最后再亲亲你……
常州日报
高岷
羊文欣
一等奖(组照)
五“洲”同铸一“舟”全球聚力造出最大吨位“海上移动炼油厂”
新华日报
余萍
田梅肖勇
一等奖(组照)
“空中的士”来了!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首次跨长江演示飞行
南京日报
孙中元
蒋琰王璠
二等奖(单幅)
“坐上公交去卖菜,方便!”昆山公交开通“助农专线”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
黄春宇
陶雯雯
二等奖(单幅)
7.6公里的城市动脉革命:申张线航道升级打开昆山国际航运新界面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
张骏申
冯涛
二等奖(组照)
跨越时光,我和“我”又同框
新华日报
集体
田梅涂珂
二等奖(组照)
黑暗中追光的棒球队
新华日报
万程鹏
田梅
二等奖(组照)
巨龙腾江——江苏龙潭长江大桥建设纪实
南京日报
徐琦
张璐
二等奖(组照)
青春归田记
南京日报
冯芃
蒋琰
二等奖(组照)
长袖向左机车向右00后越剧女孩的双面人生
南通日报
徐培钦
王政
二等奖(组照)
边角地上喜“摘金”
泗洪县委宣传部
许昌亮
孙涛王东伟
二等奖(组照)
沪苏湖高铁“脉”动长三角
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吴斌方华
刘逸
三等奖(单幅)
一眼万年!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紫金山同框
新华日报
蒋文超
杨玉梅
三等奖(单幅)
挑灯夜战
新华日报
张筠
田梅王瑾
三等奖(单幅)
百年一遇2D版中山陵惊喜闪现
金陵瞭望
丁亮
张宝俊
三等奖(单幅)
美国飞虎队代表团访问南京:重温历史续写“飞虎情谊”
南京日报
段仁虎
张璐姚强
李谦
三等奖(单幅)
冬日精灵如约而至
启东市融媒体中心
潘杨
黄晓燕
三等奖(单幅)
居民欢聚散伙饭
江南晚报
丁振强
朱琰薛亮
三等奖(单幅)
大保护迎来大发展长江航道纪录刷新——“史上吃水最深”大船靠泊镇江港
镇江报业传媒集团
石小刚
徐心俊
三等奖(组照)
同行56小时,看千年运河带货外贸“新三样”
新华日报
吴俊
田梅张筠
三等奖(组照)
“苏州,侬好”“倷好,上海”,苏州上海隔空互拍超级悬日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集体
冯金同周胜男
三等奖(组照)
32!32……
南京日报
崔晓
张璐王璠
三等奖(组照)
下一站,幸福!沭阳公交婚车“囍”卷全城
沭阳县融媒体中心
丁华明
袁梦娇
胡静贡云
三等奖(组照)
扬州:政府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国庆假期开门纳客近5000人次
扬州日报
庄文斌
陶敏徐潋
韩震霞
三等奖(组照)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水绿相融——江苏南通加速沿江生态修复
南通日报
许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