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清明时节,落于阳历4月4日或5日,为春之第五个节气,万物复苏之际,气温渐暖,自然界阳气升腾。花卉吐艳,草木舒展,冬眠动物亦纷纷苏醒,复食活动频繁。此时人体亦需顺应季节更迭,自冬日之沉寂中走出,重视养生之道。以下列举清明前后的养生智慧与方法,愿为您的健康护航。
起居及着装习惯
❶作息调整
大都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经常压缩睡眠时间,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我们应争取早睡早起,夜间最晚11点前睡觉,清晨6至7时起床,成人保证每晚不少于7小时的睡眠,顺应春日阳气升腾。每天15至30分钟的午睡,可有效消解春困,提振午后工作效率。
❷春日着装
清明时节,气候多变,乍暖还寒,尤其昼夜温差显著,中午和早晚温度甚至会相差10度左右,宜遵循“上薄下厚”的着装法则,着重护腰腹及下肢,谨防寒气侵袭,避免关节疼痛或妇科隐患。
外出之时,佩戴帽子或围巾,以御头痛、感冒之扰。此时正是植物吐露芬芳之时,尤其当春季雨水较少时,大量花粉集中释放,有过敏宿疾者要尽量避免去花粉集中的场所,佩戴口罩,外出归来要及时清洗口鼻。
疏解哀思,慎防悲戚伤身
清明节,既是节气更迭的重要节点,更是一个庄严肃穆、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古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帝京重清明,愁绪满人心”“佳节清明桃李开,野田荒冢愁云添”。
此节日,触景生情,难免引人深思。但过度沉浸于哀痛,恐伤肺腑,伤及心身。如有哀思,不妨向亲友倾诉衷肠,或寻求医生帮助,以舒解心中重负。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清明节后天气逐渐变暖,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以避免运动损伤。
年轻人平时大多室内工作,接触自然阳气不足,更是要注意以户外运动为主,接受大自然的天地精华之气,补充脾肾阳气的亏虚。前期运动可不必太大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轻度汗出代表阳气被调动,而且出汗也能起到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缓解焦虑情绪。
饮食调理
❶慎食“发物”
清明节后进入暮春,气温升高,人体阳气升动向外疏发,体内外阴阳不平衡,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此时应慎食“发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羊肉等,这些食物可能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甚至诱发旧疾或过敏。推荐食用一些补血养肝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子、豆制品、鸡鸭鱼肉等。
❷清淡养肝,祛湿健脾
时令食材如荠菜、菠菜、春笋富含维生素,清热解毒,适合春季肝火旺盛者。清明粿以艾草和糯米制成,温经散寒,但糖尿病患者及消化弱者需慎食。菊花茶、蒲公英茶清热解毒,缓解春燥,适合易上火人群。
❸避免生冷食物
清明节前后天气多雨,气温乍暖还寒,应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如冷饮、冰品,以防损伤脾胃阳气。
愿您在清明时节,在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同时,更能够珍惜当下,注重养生,以出色的身心状态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转自: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