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重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阶级视角下的革命逻辑与当代启示 (2025年4月4

重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阶级视角下的革命逻辑与当代启示 (2025年4月4日)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写于1925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理论的重要奠基之作。文章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核心问题为起点,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革命态度及利益关系的剖析,为革命实践指明了方向。近百年后再读此文,其方法论的历史穿透力与时代适应性仍令人深思。 一、阶级分析的逻辑: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开篇即指出,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分清敌友。他批判了当时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过分依赖国民党合作而忽视农民力量,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则局限于工人运动而轻视农民同盟军。毛泽东认为,这两种倾向的根源在于未能立足中国社会的实际结构,尤其是农民阶级的革命潜力。他通过量化分析指出,农民群体(包括半自耕农、贫农等)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半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这一结论不仅破解了革命力量薄弱的困境,更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阶级划分的方法论:经济基础与政治态度的辩证统一 毛泽东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六大阶级:地主与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及游民无产者。其分析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 经济地位决定革命立场:地主与买办阶级因依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天然成为革命对象;工业无产阶级因受剥削最深,成为领导力量;而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则因经济脆弱性成为革命盟友。 动态性与矛盾性:毛泽东特别强调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预言其右翼可能倒向敌人阵营,左翼则需谨慎联合。这一预见在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时得到验证。 实践导向的阶级策略:毛泽东提出“团结进步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反动派”的斗争策略,既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智慧,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纲领。 三、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革命实践的成功验证。此文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发动农民、联合小资产阶级,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凝聚了广泛力量,最终夺取政权。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法,不仅是一种理论工具,更是实践导向的行动指南。 当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变迁。当今中国社会阶级已发生深刻变化。有学者提出,传统无产阶级比例下降,以城市白领、技术工人为主体的“新小资产阶级”崛起,而资本与权力的结合催生了“官僚与大资本阶级”。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的分析方法仍具启发意义:利益分化与矛盾焦点:如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问题,仍需从经济地位差异中寻找根源;中间阶层的复杂性:当代中产阶级既有追求稳定的保守性,也有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其政治态度呈现多元分化,需借鉴毛泽东“提防动摇性”的策略。 方法论的价值延伸。毛泽东的阶级分析超越了革命语境,为理解社会矛盾提供了范式: 全球化下的敌友关系:在国际博弈中,“团结发展中国家、争取中间力量、对抗霸权主义”的策略,与毛泽东的阶级联合思想一脉相承;社会治理的阶级视角: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本质上是通过调整资源分配弥合阶级裂痕,体现了对“半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延续性关注。 四、结语:阶级分析的永恒生命力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创新性,以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论自觉。当今世界,尽管阶级形态日益复杂,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未变,利益集团的矛盾与联合仍是社会演进的核心动力。重读此文,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当下中国如何“明辨敌友、凝聚共识”的深刻拷问。正如毛泽东所言:“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一警示依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