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好在球场上。
本报记者卓然
“大家好,我是柴好。我今年10岁了,在海淀区七一小学上学,在搏德网球俱乐部练球。”
随着以郑钦文为代表的新生代网球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崛起,带动国内网球热度不断攀升,激励更多青少年拿起球拍、走向球场。2015年出生的柴好就是其中之一。
青少年球员中的佼佼者
上个寒假,柴好报名参加了12项青少年3.5级别赛事。最终,她9进决赛拿到6个冠军和3个亚军,累计收获超60场胜利。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比赛中她面对的都是比自己年龄更大、身高更高的对手。但不管对面站着的是谁,她都能全情投入,把自己所有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种专注度打动了储楚教练,她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姑娘时就印象深刻。“当下碎片式的网络环境常让小朋友无法全程保持注意力集中,但柴好完全不同。她每个球的专注力都特别高,比赛时还有一种大心脏,非常稳定、坚定。”
身着长袖卫衣和网球裙,柴好出现在搏德网球俱乐部的训练中。她通常会提前半小时到场,进行拉伸和热身,观看一下其他球员的击球。球场上的柴好特别好认——梳着一头酷酷的脏辫儿,所有小辫儿在脑后扎成一个马尾,用和网球同样颜色的黄绿色发带绑起来。“辫子是奶奶编的,每次有重要的场合,奶奶都会给我编这样的发型。”她说。
目前,柴好已在青少年球员当中小有名气了,但她从来没有因受到关注而影响自己在比赛中的发挥。“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赢球的,输球时我心里只会想着这一场比赛为什么会输,下一场该怎么打。我不会难过,也不会哭。”
从捡球“小豆丁”到4.0级选手
这种坚持和韧劲儿,是她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当年,爷爷和爸爸都在网球场教课,3岁的她晃晃悠悠地跑过去给他们捡球。没想到,这一捡就让她爱上了这项运动,拿着大人的球拍学着他们挥动。5岁时,爷爷带柴好去国家网球中心看中网比赛。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职业球员的比赛,也获得了人生第一把球拍。
从那个3岁在球场边上捡球的“小豆丁”,到如今的4.0级选手,柴好已能在球场上挑战爷爷和爸爸了。他们有时候会打计分赛,柴好的胜场逐渐增多。当被问到是否有过因为赢球而向家长索要礼物时,她摇摇头说,“不需要任何礼物”,因为网球就是她最大、最好的礼物了。
这个礼物已伴随她7年,给她带来无限快乐。“打网球让我觉得自己在身体上变得更健康,不怎么生病,性格也变得坚韧,总是不服输。我最喜欢的项目就是打多球,教练发一些随机球,对我的挑战性特别大,我喜欢接受挑战。”
学习和网球同等重要
柴好也喜欢看比赛,最近的北美“阳光双赛”只要有时间她都会看,然后从顶级选手那里学到新鲜的东西。“我喜欢李娜、郑钦文,还有萨巴伦卡、莱巴金娜、高芙、安德列娃。我发现安德列娃和萨巴伦卡对阵时,会放个短球、脚步也非常快,脚步是网球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我在日常训练中也会格外注重脚步……”这个小姑娘对网球的理解,完全超出了她的年龄。
像小小年纪就一边打球一边写作业、后来成为美网冠军的高芙一样,柴好认为文化和网球是同等重要的事情,自己当下最需要做的是把基础打好,训练、比赛、学习一项都不能落下。
小贴士
网球分级标准
网球分级标准参照美国“国家网球分级体系”标准制定,分级最低1.0,为初学者(包括第一次打网球的人),按0.5递增,最高7.0,是国际级别的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