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达闼机器人:大楼转租,员工工资被拖欠

上游新闻 2025-04-04 19:17:10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知名独角兽达闼机器人,迎来了挑战。

近期,有多家媒体报道达闼机器人出现危机。4月2日下午,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来到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上3966号金地威新·达闼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看到公司六层的大楼一层大堂空无一人,只有几个机器人产品被摆放于此,在空荡的大堂里显出一丝落寞。

对于外界盛传的欠薪等问题,达闼创始人、CEO黄晓庆日前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对于员工的离职补偿,公司会想方设法地逐步解决,同时公司还在正常运营,还在坚持签单做业务、做产品,回款都会拨出一部分解决问题,并称“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但需要时间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月中旬,达闼机器人还和松霖机器人达成了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一款配置“灵巧手”的洗护康养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这波栽跟头,其实是技术理想撞上商业现实。”4月3日,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人形机器人现在是产业发展早期,以投入为主,技术研发像无底洞,而医疗养老场景需要长期深耕,他们可能低估了产品迭代周期。加上资本寒冬融资难,技术情怀终究敌不过生存压力。”

大楼转租,员工被欠薪

走进达闼机器人一楼大堂,上游新闻记者看到,前台空空荡荡并无办公人员,大厅内放着几张沙发和几台机器人产品,通往二楼的扶梯已经停运。二楼通往办公区的玻璃门落锁,墙上挂着写有“云端智能,连接未来,2025,机器保姆”的海报挂画。

在一楼咖啡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栋大楼的6楼已经转租给了其他公司。

在金地威新·达闼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一名保安向上游新闻记者验证了上述工作人员的说法。“早就搬走了,年前就搬走了。”他告诉记者,园区内有两栋楼和一层展厅属于达闼机器人。“有大型接待会的时候他们才来这边展厅,其他的基本上没人了。”该名保安称,目前大楼正对外转租。

4月3日,达闼一名工作人员王宇(化名)告诉记者,自己去年4月的住房公积金公司就没有按时缴纳,夏季的时候社保停缴。工资方面,万元以上的部分折半发放。“相当于这个月少拿点,下个月少拿点,然后后面可能都发放的比例就更少了。合计下来我觉得我身边的一些同事现在被欠薪再去仲裁诉讼的这些人,基本都是(被欠)10来万(元)的居多。”

在社交平台上,上游新闻记者发现有自称来自达闼的员工发帖讨薪。王宇表示,目前自己的工资仍未结清,“中间还一直在鼓舞大家,结果还是没缓过来啊,欠薪也没解决。”

“尽管短期内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我们仍坚持在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领域完成商用交付,为未来大规模应用积累宝贵经验。”达闼机器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

为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4月3日,上游新闻记者向达闼机器人官网显示的邮箱发送采访提纲,询问了解公司经营现状、资金链情况、员工工资发放方案等问题,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达闼前路何在?

成立于2015年的达闼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头部企业。

天眼查显示,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为前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曾在尤尼泰克公司(后与斯达康合并成UT斯达康)担任CTO。

资本层面,天眼查显示目前,公司已经完成7轮融资。2016年,软银中国资本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华登国际联手以3000万美元投出种子轮。次年,达闼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1亿美元,由软银中国资本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以及中关村发展集团等机构联手完成。

到了2023年,达闼已经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海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知识城(广州)产业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融资金额超10亿元。

“自2015年创立以来,我们始终聚焦云端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基础层面形成包含4.5亿行代码的开源生态,系统层面实现2000余项专利构建的技术护城河,战略层面完成‘云-网-端’全栈技术布局。目前已成功攻克人形机器人云端大脑操作系统、智能柔性关节、灵巧手等核心技术,实现系统性突破和整体跃升。”达闼在近期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称。

目前,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58关节人形机器人Ginger2.0,国内首创的68关节双足人形机器人预计2025年底进入试商用阶段,自主研发的“海睿云端大脑”已经完成DeepSeek的深度融合。

财务方面,据上述微信公众号文章,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约6亿元,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达2-3亿元。

在张孝荣看来,达闼曾是机器人行业的“技术派网红”,云端大脑和人形机器人研发超前,但步子迈得太大。“欠薪裁员暴露了初创企业运营的不足:烧钱快、落地难、融资跟不上,现在只能断臂求生。”

“在产品落地(方面),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可以让大家惊讶或者是眼前一亮的产品,这是最关键的。”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至于研究阶段或者实验室里面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实验室里面的成果我们没法进行评价。”

他认为,一个创新赛道最重要的是要有明显的落地场景或方向。“至少能够做出一些雏形或者小事,如果到了这个阶段,资本的投入和助推是可以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个月的17日,达闼机器人和松霖机器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次合作的重点方向是共同研发和推广一款配置“灵巧手”的洗护康养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灵巧手+康养看似精准,但市场采购周期漫长,技术验证成本高。”同时,张孝荣表示,云端大脑需要生态支撑,对于资源需求较大。公司现在收缩战线能集中火力,但商业化至少还要熬过三到五年爬坡期。

他认为,达闼需要学会“两条腿跳舞”,既要保持人形机器人技术优势,又要开发能快速变现的行业解决方案。

“现在赛道就像十年前的无人机,大疆靠农业植保活下来才等到消费级爆发,达闼或许该先做一款有实际需求的机器人造血。”张孝荣表示。

0 阅读:36
上游新闻

上游新闻

重庆第一都市新闻APP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