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电(张鹏禹、徐昳清)3月29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戏剧文学是莫言创作的重要一翼,其重要作品有《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酒香》《锦衣》《鳄鱼》等,部分作品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央华戏剧等承演,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学界、出版界、戏剧界的专家以及来自美国、英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墨西哥、塞尔维亚等国共计70余名学者参会。此外还有来自美国威廉姆斯大学的本科生,来自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和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外国留学生与会。
研讨会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表示,从2001年《霸王别姬》获曹禺文学奖,到2024年《鳄鱼》全国巡演,莫言的戏剧文学创作坚持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参与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进程中。近年来,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的文学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以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等为代表的作家老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认为,莫言是兼具戏剧艺术思维的作家,《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作品中均蕴含丰富的戏剧元素,其创作以戏剧思维拓展了文学边界,呼应了契诃夫等世界文豪的戏剧作品。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教授莉亚娜是莫言剧作《鳄鱼》的译者,她表示,这部融合卡夫卡式荒诞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现代悲剧令其印象深刻。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全球发展与展望研究中心主任王士东分享了该校戏剧社首演《鳄鱼》的盛况,认为莫言戏剧具有较强的国际传播潜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聚焦文体差异,认为莫言戏剧以讽刺对话、立体人物群像及具象化舞台语言,直击人性本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杨扬肯定《鳄鱼》巡演引发的艺术共振,强调该剧在遵循戏剧规律的同时,通过意象化表达得到学界认可。山东高密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回溯了莫言参与茂腔改革的实践,揭示了其“在地性”创作理念,即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构建戏剧冲突,将地方戏曲基因升华为承载人类共同精神性命题的载体。
开幕式最后,莫言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认为,中国古典小说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戏剧技巧,传统小说的看家本事是白描,即通过语言和动作行为表现人物,这些元素搬上舞台就是话剧。“讨论小说不能忽略小说的戏剧性,讨论戏剧也必须关注戏剧的文学性。”
开幕式后举办了三场研讨,专家学者从戏剧融合和海外传播等角度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多位学者关注到莫言戏剧的多元融合特质。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莫言戏剧以“文无定法”挑战传统规范,如《鳄鱼》结尾的独白以实验性手法打破线性叙事,形成西方“陌生化”手法与中国传统创作观的融合;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提炼出莫言剧作历史感、生活感与文学性交织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则强调其通过“假定性”将荒诞转化为真实的虚构逻辑。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红等学者聚焦莫言对民间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如高密茂腔的现代化运用和布莱希特间离手法的嫁接;作家李洱、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等进一步分析了《我们的荆轲》在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上的杂糅特点;苏州大学教授王尧、《文艺报》总编辑刘颋等则从语言层面阐释其“杂语”体系与难以归类的艺术范式。《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认为,莫言剧作展现了“大作家”的吞吐量,杂糅话剧、戏曲、史诗剧等风格,兼具民间底色与现代主义基因。
海外学者对莫言戏剧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独特视角。美国威廉姆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主任何曼分享了跨国合作排演《蛙》的戏剧教育实践;塞尔维亚翻译家安娜聚焦于《我们的荆轲》在贝尔格莱德公演引发的跨文化共鸣;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吉来探讨了《霸王别姬》翻译中源语言与目标文化的平衡策略;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罗靓则从女性、民间等维度解析莫言戏剧的跨文化特质。
据悉,“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是“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戏剧文化周”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文化周期间还举办了莫言戏剧作品《蛙》研讨公开课、中美师生对话、校园戏剧演出、青年戏剧论坛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