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它们或隐匿于繁华都市的角落,或深藏于宁静乡村的田野。今天,我们将走进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新)东村,追寻一段跨越近600年的历史。
3月中旬的常州已然升温,只是早晨还有些寒气。在金坛区(新)东村,天微微亮,年近90岁的养殖户史奶奶便前往鸡窝喂食鸡群,除了打扫鸡窝外,史奶奶一同要打理的还有一对明代的抱鼓石。
抱鼓石,是古代建筑特有的重要构件,通常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承托于石座之上,主要用于稳固楼柱、门柱。除此之外,在一些家族墓中,也会有抱鼓石的踪影。而史奶奶的另一个身份更加验证了这对抱鼓石的不同寻常。
常州金坛位于江苏省南部,这里人杰地灵,诞生过许多名门望族,金坛于家便是其一。
明代,金坛于氏始祖于契玄子于湛,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考中进士,廷试时因直言进谏受到赞誉。于湛一生为官清正,政绩显著,曾先后担任兵部主事、职方郎中、陕西参议、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右副都御史等职务,还修建郧山书院(今湖北郧阳中学),是当时百姓们口中人人称赞的好官员和治水专家。据于氏后人表示,于湛的家族墓就在如今(新)东村的位置。
随着金坛区文旅局的深入调查,一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史奶奶就是于湛家族墓的守墓人后代,多年前,为保护抱鼓石,也是他们家将抱鼓石挪进了鸡窝。在与史奶奶交谈的过程中,专家们意外在水井旁发现了于湛家族墓的一块墓碑。毫无疑问,这些信息将如同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近600年前明代历史的大门,窥探金坛于氏家族的辉煌与沧桑。
面对如今依旧沉睡在地下的于湛家族墓,金坛区文旅局将如何进一步考证与保护?于氏后人对于留存的于湛家族墓文物有何想法?史奶奶作为守墓人的后代还有怎样的故事?欲知后事如何,让我们继续追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林惠虹华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