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寄哀思清风颂文明

身边24小时 2025-04-06 00:31:29

西安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内绿树成荫,环境整洁。图为四月一日,群众拿着鲜花进入园区。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祭扫习俗也悄然发生变化,展现出新的风貌。文明低碳祭扫与节地生态安葬,正从群众的情感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成为新时代慎终追远的生动注脚。

移风易俗,让追思与文明同行

4月1日,记者来到西安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入口处,“文明祭祀、绿色清明、让爱延续”字样的横幅分外显眼。不时有市民手捧鲜花,沿着整洁的小道有序入园。

一座座墓碑前放置着鲜花,为肃穆的墓园增添了温情。

当下,以鲜花、丝带、卡片寄托哀思的祭扫新风尚已深入人心,成为大家缅怀先人的主要选择。“用鲜花代替烧纸,既环保又能表达思念之情。这种文明的祭扫方式,我们肯定要支持。”西安市民林晓告诉记者。

“园区在中心广场设置便民服务点,推出扫码领鲜花活动,免费为群众提供菊花、百合,积极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西安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办公室主任胡颖告诉记者,“我们还设立了‘时空信箱’,供市民书写追思寄语,既满足了大家表达情感的需求,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倡导敬献鲜花、绿化植树、集体共祭、家庭追思等低碳祭扫方式,让绿色祭扫理念深入人心。

暖心服务,让祭扫体验升级

清明节前夕,不少市民选择在周内错峰扫墓。4月1日8时许,西安霸陵墓园新区迎来祭扫的群众。

“根据墓园公众号发布的出行提示,我们特意避开高峰提前过来祭扫。今天还专门选择了西安市‘祭扫网约公交’,一站直达,特别方便。这几年,墓园还免费提供开水、纸杯、水盆、抹布……贴心又周到。”前来祭扫的市民蒋睿说。

记者了解到,清明前后,为了应对祭扫高峰,各殡葬服务机构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开通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绿色通道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温馨的服务。

清明节前夕,身处千里之外的李桦难以返乡为爷爷祭扫,他通过西安市殡葬服务平台创建网上祭祀馆。他在网上祭祀馆献花、摆果、燃烛……还附上一段饱含深情的心里话。“有了这样的线上平台,我就能在想念爷爷的时候,来这里寄托我的思念之情。”李桦说。

我省目前正在大力推行“互联网+殡葬”便民服务模式,市民可以选择网上祭奠,也可以预约“代客祭扫”,以慰藉无法亲临的追思之情。

生态安葬,让绿水青山永驻

“父亲生前常说,生命源于自然,也应归于自然。”3月29日,西安市民田丽英深情地讲述曾参与西安市首届公益性海葬活动的经历。

2023年,当得知西安首次推行海葬时,田丽英报名参加。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悄悄问她:“把亲人的骨灰撒进海里,往后去哪里祭奠啊?”田丽英内心坚定,因为她知道这一选择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回归自然”的遗愿,还是为了给生活的这片土地减负。

“海葬当天,我站在甲板上,望着辽阔无垠的大海。当父亲的骨灰与花瓣一同随风撒入碧波时,成群的海鸥贴着浪尖飞过,阳光洒落,海水仿佛被点燃,熠熠生辉。那一刻,我原本悲伤的心情突然释然了。”田丽英感慨万千,她认为,告别不必拘泥于形式,真挚的情感与永恒的怀念,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绿色殡葬的行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从政策扶持到宣传引导,多措并举,引导大家树立文明、绿色、环保的殡葬新观念。海葬、树葬、壁葬、花坛葬……这些极具环保意义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正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成为我省殡葬领域的新风尚。

记者杨小玲文/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