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长沙高铁站人从众!旅客们或提着大包小包,步履匆匆,脸上写满了旅途的疲惫与期待。
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节日里,有人选择在家休息,有人长途跋涉回家祭祖,还有人选择出门旅行。潇湘晨报记者在这里捕捉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受着这个传统节日里的不同选择。
大学生站成“望女友石”
进站口处,湖南宁乡的大学生小姜正踮脚张望。这个假期他因学业选择留校,没回老家也没出游,专程来接从外地返校的女友。
“学校里还有学业要处理,所以没有安排远行。”姜同学说道。他告诉记者,自己能够明显感觉到,假期最后一天的车站客流量比往常增加了不少,尤其是地铁里,人多到难以想象。
“三天假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姜同学感慨道。
回乡祭祖的一家三口,当代年轻人扫墓带娃硬核教学
90后阮先生一家则是拖着大包小包,从江西老家返回长沙。阮先生告诉记者,包里都是家里的特产,每年清明节,他们一家都会坚持回到家乡祭祖。“这是对亲人的怀念,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坚守。”
阮先生说,尽管现在假期时间可以选择外出,但是清明节日有它独特的意义,会坚持带着孩子过节时回家,即使孩子现在年龄太小暂时不能参与到祭拜只能待在家里,但这份传统自己一直坚守下去。
太真实!山东小伙爬山不忘求财
在长沙南站的行李寄存处,山东小伙谭先生和女友在寄存柜前整理背包。假期首日他们“卡点”抢到去衡山的票,他告诉记者,假期第一天,他就带着女朋友买好了去南岳衡山的票。
谭先生表示,这次旅行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司机师傅的车技,“衡山山势陡峭,司机师傅的技术相当了得。”问及心愿,他咧嘴一笑:“当然是希望发大财!来财,来财!”谭先生笑着对镜头说道,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高铁载着旅客驶向不同方向。有人带着乡土的气息回归城市,有人揣着风景继续赶路,而站台的时钟始终记录着清明的不同模样——传统在延续,生活也在向前。
潇湘晨报记者黄康睿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