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酪为何落后

虎嗅APP 2025-04-07 12:37:15

《牛奶是部文明史》第五集《凝聚的灵感》,展示的是液态牛奶凝聚成固态奶的各种美食,云南剑川杨海顺家的乳饼,意大利卡罗家的奶酪,四川甘孜东珠家的酥油,内蒙古的黄油,仿佛透过屏幕都可以闻到奶香。

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将牛奶的脂肪从牛奶中分离出来,就是西藏著名的酥油、内蒙古和西方社会所称的黄油,在古代的文献里提到的“酥”、“醍醐”就是它;将蛋白质从牛奶中分离出来,就是云南的乳饼、意大利的奶酪。乳饼与奶酪的区别主要是乳饼没有经过发酵,而奶酪要经过长时间存放发酵。

奶酪的英文Cheese,音译就有芝士、吉士、起司等,意译还有乳酪、干酪等,是一种发酵的乳制品,以脂肪、水含量、制作工艺、成熟度、存放条件等要素为标准,分为超硬奶酪、硬奶酪、半硬奶酪、软奶酪等类型。

奶酪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苏美尔人将二十种左右的软奶酪记录了下来,成为了有据可寻的最早奶酪出现的文献证明。公元3—4世纪,欧洲罗马时代的凝乳酶型奶酪出现,奶酪也随着罗马帝国扩张而传播到世界各地。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明了巴氏杀菌法,一举改变了奶酪容易变质的难题,使奶酪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是不是感觉奶酪是个舶来品?其实不是,我国奶酪也是历史悠久。2014年,科学家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小河5号墓地的“小河公主”木乃伊颈部和胸部的周围,发现了公元前1615年的奶酪实物,距今已有3600多年,堪称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奶酪遗存。奶酪居然可以存在几千年,这有点不可思议,科学家做出了权威解释:正常情况下奶酪都易腐坏,但沙漠干燥的空气环境和5号小河墓地附近的盐渍土壤,使该奶酪样品得以留存几千年。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系统记录各种酪的制作工艺,这份距今1500年的文献至今仍是研究古代乳制品的重要依据,其中的“作酪法”是制作酸奶,而“作干酪法”“作漉酪法”,就是制作奶酪的方法。奶酪是要发酵的,用的是驴奶马奶,大概是用驴奶二三升,和上马奶,马奶不限多少,作成酪(就是酸奶)后,让酪澄清,取它下面的沉淀,作成团子,晒干,明年作酪时用来作酵。看看“做干酪法”:

七月、八月中作之。日中炙酪,酪上皮成,掠取。更炙之,又掠。肥尽无皮,乃止。得一斗许,于铛中炒少许时,即出于盘上,日曝。浥浥时作团,大如梨许。又曝使干。得经数年不坏,以供远行。

大意是:七、月份作,在太阳底下炙酪,酪面上结出奶皮时,揭取奶皮。再炙,再揭,到乳脂结尽了,没有皮了就停止。取得一斗左右揭皮后的酪时,在锅里炒一会儿,倒出来搁在盘子里,在太阳底下晒。晒到半干时,作成像梨子大小的团子,再晒干,这样可以经过几年不坏,供出远门时可以食用。

再看看“作漉酪法”:八月中作。取好淳酪,生布袋盛,悬之,当有水出滴滴然下。水尽,着铛中暂炒,即出于盘上,日曝。浥浥时作团,大如梨许。亦数年不坏。削作粥、浆,味胜前者。炒虽味短,不及生酪,然不炒生虫,不得过夏。干、漉二酪,久停皆有暍气,不如年别新作,皆管用尽。

大概意思是:在八月里作,双淳浓的好酪,盛在生布袋子里,挂起来,会有水沥出,一滴一滴落下来。水滴尽了,放在铛里稍为炒一下就拿出来盛在盘子里,在太阳底下晒,晒到半干时,作成团子,像梨子大小,这样也可以几年不坏。削些下来煮粥或煮饮浆,味道比干酪好。炒过虽然味道差些,不及生酪好,但是不炒会生虫,不能过夏。干酪和沥水酪,搁久了都有坏气味,不如每年作新的,当年就用完。

这是制作炒酪,先让牛奶凝固成酪,再沥干乳清,再炒,最后日晒,做成团子,放几年不坏。那时的人已经知道省略炒这一工序的生酪比炒酪味道好,那是因为发酵更充分,但不炒会生虫,搁久了会有坏气味,那时还没掌握奶酪深度发酵和储存技术,这也是我们古人奶酪制作技术落后于现代西方奶酪的原因。

当然了,没有证据证明贾思勰时代西方制奶酪技术超过我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融合,奶酪就是这次融合的产物,此时食用奶酪就开始在社会上层流行。

《世说新语·捷悟》里面就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魏武就是曹操,这个故事被罗贯中修改后放在《三国演义》杨修之死里面,由“一盒酪”变成“一盒酥”。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还记载:“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王武子是司马炎的女婿,陆机是江东的名门望族,陆机到洛阳拜会王武子,王武子在餐桌上给陆机炫耀的就是羊酪,对陆机说“你们江东有这样的美食吗?”可见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已经把奶酪作为一种奢侈品。

非常可惜的是,奶酪流行这一趋势在此之后停滞不前了,我们的奶酪制作技术也没什么进步,这是因为北纬40—50纬度的黄金奶源带就在我国的内蒙古地区与古丝绸之路一带,这个地区长期处于战乱,随时需要撤离居住地,而好的奶酪需要几年时间的发酵,有奶疙瘩就已经不错了。

而在相当隐定的南方,单位面积内畜牧业能够养活的人口远低于农耕,所以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人口城市数量的增加,即便因为民族融合带来短暂的畜牧业的繁荣也结束了,曾经一度非常流行的奶酪也就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虽然还有,但不是主流,奶酪制作技术也就从此被西方抛在后面。

奶酪制作技术并不复杂,迎头赶上也并非没有可能。与火腿、醋一样,奶酪属于发酵类美食,对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和微生物菌群有特定的要求,但偌大一个中国,相信也有适合优质奶酪制作、发酵的地方,换句话说,产出优质国产奶酪还是有可能的。

比如2019年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奶酪之乡”荣誉称号的黑龙江省安达,早在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后,俄籍养路员和护路官兵就在安达养殖奶牛,并将多余的牛奶加工成奶制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安达人就从俄国人那里学会了奶酪生产技术并传承至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周恩来总理的国宴上品尝到了安达乳品厂生产的欧式奶酪,尼克松就误以为这奶酪是进口的。

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人均奶酪消费量为0.2公斤,远低于日本的1.2公斤、英国的5.5公斤和法国的13.9公斤,这表明我国奶酪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23年,我国奶酪市场规模达到128亿元,需求量从2016年的15.39万吨增长至35.06万吨,‌但2024年上半年,全国奶酪销售额和销售量分别同比下跌25%和22%。

总的来说,我国奶酪消费量比较低,但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奶酪的美味被更多人认识到,相信奶酪也会迎来一个春天。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