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掉渣的搪瓷,竟然是宝贝“珐琅”

怜珊聊文化 2023-02-10 17:03:00

上个世纪盛行的搪瓷锅碗瓢盆,流传至今,不仅是一代人集体的记忆,更是土味时尚圈中经典的元素。

“搪瓷”一词,来自于对这种工艺极其具象化的描述:以金属为基底,在其表面涂上玻璃质的瓷釉,通过高温烧制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搪瓷制品由于玻璃材质的存在而能防锈,由于金属材质的存在而不易破碎。

搪瓷又分为艺术搪瓷和日用搪瓷。日用搪瓷是以金属中的铁或铝为基底制成,作为日用品使用。艺术搪瓷是以金属中的金银或铜为基底制成,作为装饰品使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珐琅”或者“景泰蓝”。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镂空珐琅等,按照材质又可以分为铜胎珐琅、银胎珐琅、铁胎珐琅等。

在其他国家,比如日本,自古就把珐琅叫做七宝,自明治中期开始叫搪瓷铁器,之后也叫珐琅。在森盛一所著的《珐琅工业》一书中:“珐琅一词原为七宝质之意,在梵语中七宝质即拂菻嵌,是由下面顺序演变而来的,即:拂菻嵌→拂菻→发蓝→佛郎嵌→法郎→珐琅。”

而在我国,1956年以前都把珐琅和搪瓷视为同义,而自1956年以后制订的搪瓷制品标准,则把珐琅定义为艺术搪瓷。

0 阅读:8
怜珊聊文化

怜珊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