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小店品米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07 15:32:57

到桂林开会,日程紧凑,没时间逛街,也没时间寻访街头的小店。朋友强烈推荐一家专营桂林米粉的小店“瓦记米粉”,称赞其“天花板级”,再三叮嘱我要去一趟。在宾馆餐厅品尝了桂林米粉,中规中矩,没什么可称道的,正好瓦记米粉离宾馆不远,禁不住诱惑,便抛下宾馆的自助早餐,独自前往这神秘的小店。

按照导航走了不多会儿,便看到“瓦记米粉”的招牌。小店的门脸儿不大,店里有一张大桌子可以对坐,旁边有窄窄的吧台,可同时容纳十几人就餐。早上八点多,已过了就餐高峰期,堂食的食客三三两两;买米粉的人不多,也得排会儿队。

朋友推荐了“卤菜粉”,至于添加什么卤菜,自然要征询一下服务员的意见。服务员说品质最好的是“金牌米粉”,好,就它了。

中国的米粉品类繁多,仅广西一地就有五十多种,像螺蛳粉、老友粉、桂林米粉等,闻名全国。螺蛳粉和老友粉的做法相似,用的是粉干,放到不同的汤头里煮。螺蛳粉出自柳州,搭配酸笋、木耳、腐竹等,闻着臭,吃着香,名气因一“臭”而冲天;老友粉出自南宁,精髓尽在由豆豉、蒜米、酸辣椒等调制而成的酱料,一碗粉下肚,味道如老友般教人难忘。而桂林米粉用的是当天生产的鲜米粉,加料干拌。

到底是小店,量大、实惠,一份米粉五元,加上牛肉、脆皮肉等共十五元,大油条两元一根。只见服务员将米粉放入汤锅,烫一下便捞到碗里,再放入卤鸡蛋、花生、黄豆等;另一位服务员浇上一小勺卤水,告诉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小料,不要加汤,干拌,吃完米粉再来加汤。

接过碗,放香葱、香菜、酸豆角、蒜泥、辣子等,与碗里的牛肉、脆皮肉等搅拌。洁白的米粉丝滑爽嫩,卤水与一众配料奇妙化合,构成独特的色香味体验,一口下去,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制作脆皮肉用的是带皮的猪颈肉,经两次油炸,外皮酥脆,肥而不腻。

桂林米粉的独特风味,卤水起决定性作用,是绝对的“灵魂”,每家米粉店都有自己的配方。制作卤水费时费力,要先将牛脊骨、猪骨、老鸡等文火慢炖数小时,过滤留作汤底;再将沙姜、八角、桂皮、陈皮、草果等二十多种香料炒制后做成香料包,放到汤中继续熬煮;“桂林三宝”——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桂林辣椒酱,以及盐、味精、冰糖、酱油等调味品也要在炒制后入汤调匀,最后倒进瓦缸发酵四天。

我一边吃卤菜粉,一边看当地人如何吃粉。原来他们只要米粉,加海带丝、酸豆角等,冒尖的一大碗,同样吃得津津有味。事后与当地的朋友闲聊,朋友说,老板看你们是外地人,一定会推荐最贵的,“当地人吃米粉只说要几两,二十元足够吃一天的了”。

吃完米粉,去前台加汤。服务员舀了浅浅两勺汤,也就多半碗,看来这汤熬制起来颇为不易。入口咸鲜,汤里有几片冬瓜,正好能除除湿气。

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自然要了解一下这家小店的历史。瓦记米粉由车氏女子于近六十年前创办,小店的生意十分红火,每天早早开门,一直经营到次日凌晨。

桂林米粉之所以被桂林人津津乐道,不仅因为它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更因为其中凝聚着桂林人专属的记忆和情感。和桂林的朋友谈起此次吃米粉的经历,朋友说,桂林米粉小店都有自己的秘制卤水,配料最多者达三十三种,“等你再来桂林,我带你去小巷子里寻访那种只经营早点的米粉小店”。听完这话,便更加期待下一次的桂林之行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