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 东北野鸡又不会像老虎、狮子一般强悍,为何当地农民却不敢招惹?野鸡曾是东北地区群众餐桌上的一道菜,为何短短几十年过去,野鸡却成为了东北群众不敢招惹的存在? 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如今的野鸡与当初的野鸡“价值”不可同日而语,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若是无端伤害、捕猎野鸡,面临的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国家为何将野鸡视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因? 小鸡炖蘑菇,是东北地区最著名的一道菜,这道菜的历史悠久,早在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就十分出名。 乾隆是一位十分注重享受的皇帝,吃、穿、用都必须是顶好的,根据记载,乾隆皇帝十分钟爱一道菜肴,名为“口蘑肥鸡”。 这道菜采用的食材可谓是“顶级”,无论是口感鲜美的蘑菇,还是肉质弹牙的肥鸡,都是山珍。 “口蘑肥鸡”是皇家御膳当中的一道名菜,随着历史的演变,这道菜被东北地区的群众奉为经典,只是却改了名字,摇身一变通俗易懂。 东北地区因地理位置以及气候原因,冬天较为漫长,当地群众需要补充足够的热量才能满足身体所需,因此,小鸡炖蘑菇便被端上了餐桌。 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很多野生动物都在此地聚集,比如东北虎、狍子、鹿,相较于这些大中型体型的野生动物,野鸡的存在则更为普遍。 野鸡在全球共有30个亚种,东北地区的环颈雉羽毛颜色鲜艳,在阳光的照耀下,可以发出耀眼的光泽,如同一朵行走的“七色花”,因此又被称之为七彩锦鸡。 再加上野鸡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一度成为了东北地区群众最喜欢吃的禽类。 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获取利益,人类对野鸡大肆捕猎,使得野鸡的数量急剧锐减,原本满天飞的野鸡竟然一度差点“消失”。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国家于2000年8月1日,将野鸡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自此,野鸡也算是苦尽甘来,吃上了“皇粮”,不再提心吊胆,担忧成为一道菜。 野鸡的繁殖能力十分强悍,又加上国家的大力保护,野鸡的数量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得以恢复,在东北地区的田间地头,甚至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野鸡。 那些野鸡似乎也知道自己受到保护,即便受到驱逐,在短时间内飞走,但没过一会儿便又再次卷土重来…… 这泛滥成灾的野鸡却苦了当地的群众,东北的黑土地,可以说是种什么什么长势喜人,而且口感好,一些群众全指望着一亩三分地过活呢。 然而,成群结队的野鸡频频捣乱,让农民们无可奈何,野鸡经常出来觅食,田间、地头,是野鸡最经常出没的地方,而它们目标明确,正是农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比如水稻。 农民们深知野鸡是保护动物,因此不敢对野鸡动粗,只能选择“智取”,只要有人在田间地头守着,野鸡就不敢出现,可人们也需要休息,不可能无时无刻守着。 为此,当地群众便开始大规模制作稻草人,给稻草人穿上衣服和帽子,将一个又一个稻草人树立在田间地头,远远一看,就是活脱脱的“人”,有了这些稻草人,野鸡们收敛了许多。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野鸡很聪明,尤其是看到那些一动不动的稻草人,便想着试探一番,谁料,这一试探才发现,竟然是“假人”。 这样的“真相”在野鸡群中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野鸡都知道了“稻草人”的存在,再次变得肆无忌惮,东北的农民们可谓是叫苦不迭。 针对野鸡泛滥成灾的情况,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做出相应措施,促使农民捕捉和食用东北野鸡,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可以更好、更合理控制野鸡数量,解决当地群众困扰问题。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2023-12-05 ·宝鸡政法——东北野鸡“满天飞”,为何吃货却不敢下嘴?农民直言:真惹不起!
零增长! 江苏, 也要东北化了?
【18评论】【13点赞】
牛马双铭
小编说的过了,不至于有那么多,有的话早被暗中超度了[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