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笔者走进河南郏县茨芭镇东坡小学,清脆的童声从教室传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吟诵声此起彼伏。教室里,“三苏”画像栩栩如生,窗边陈列着学生自制的东坡诗词书签,精巧的工艺与文化内涵相得益彰。
“学校自1958年建校起就以‘东坡’命名,《我爱苏东坡》作为校歌,背诵三苏经典诗词被纳入校规。”校长王广钦介绍道,这种文化传承已延续67年,甚至村里不识字的老人也能随口吟诵东坡诗句。这所乡村小学的文化实践,正是郏县推动三苏文化扎根基层的生动写照。
郏县与三苏的渊源可追溯至北宋,苏轼卒后葬于茨芭镇小峨眉山,其弟苏辙、父苏洵衣冠冢相伴左右,形成“三苏坟”这一重要文化地标。近年来,郏县秉持“保护为基、传承为魂、创新为用”的理念,通过政府主导、校企联动、全民参与的模式,让沉睡千年的三苏文化真正“活”起来,既融入百姓生活,又赋能县域发展。
在传承体系构建方面,郏县将三苏文化确立为县域发展核心IP。东坡大道、三苏汝河大桥等城市地标星罗棋布,该县连续三届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两届中国三苏文化诗词大会在此举办,2023年成功加入“东坡文化节”城市联盟,文化影响力辐射全国。三苏园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春节期间单日客流屡创新高。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郏县构建起“规划+工程+活化”的保护体系,编制《三苏祠和墓保护总体规划》,实施文物本体维修、“三防”工程及白蚁防治项目;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完善配套设施,新建东坡碑林、三苏纪念馆等主题景观;争取专项债券9000万元推进景区综合提升项目。创新打造“三苏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将苏轼“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等廉政思想融入教育实践,年均吸引数千名学生参与研学。
在“文化”+战略驱动下,特色产业蓬勃兴起。长桥镇东坡饼家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生产力,开发四大系列7个品种的东坡饼产品,远销日本、迪拜等地,年产值突破50万元。该县依托苏轼“美食家”形象,开发东坡酒、东坡茶等20余种文创产品,带动就业超千人。“东坡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串联县域文旅资源,打造的“郏乡有礼”文创品牌涵盖10大系列350余种产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作为河南省首家三苏主题城市书房的“东坡书苑”尤为瞩目。这座宋代美学空间融合苏体书法、竹编艺术等元素,设置诗词角、宋式体验区等功能区,年接待读者超3万人次。
在基层治理方面,郏县创新开展“三苏文化浸润工程”,构建起“一核三翼”的工作模式,实现文化与治理深度融合。该县以茨芭镇、广阔天地乡等5个重点乡镇为核心,连片打造“东坡文化示范社区”传承带,建设配备数字文化屏、诗词互动墙的“三苏文化驿站”,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创新“三苏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大力开展送戏下乡、诗词广场舞等特色文化活动200余场。同时,该县将三苏文化民本思想、家风家训思想运用到基层治理中,修订村规民约、倡导孝老爱亲等价值观,通过居民茶话会、红色议事会等形式,引导居民协商解决问题,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自治格局。
“我们将统筹推进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保护-传承-创新-转化’全链条体系。”郏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杨洪峰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三苏文化内涵挖掘,打造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郏县样本”,让三苏文化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滋养与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