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一天,一名坐堂医生对孙思邈怒吼道:“我行医几十年,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你懂什么,还不赶快去抓药!”孙思邈见状,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便来到药柜前开始抓药。 孙思邈成名后,仰慕他的人十分多,都从四面八方跑到孙思邈的医馆求医,这些人里,有想来看病的,有想来拜师的。 可是这要求拜师的人一多,孙思邈便有些招架不住,严重影响了孙思邈日常的看病及生活。 于是,一天夜里,孙思邈灵机一动,心想着:这大千世界,医术之海浩瀚,自己不妨也伪装成学徒,跟着其他名医学习。 说干就干,第二天天不明,孙思邈关了医馆,门上书“外出云游”四个大字后,便拿着行李踏上了求学之路。 孙思邈走啊走,一路边走边救人,很快就听到汴州有一位神医,人称“妙手回春”先生。 于是孙思邈马不停蹄的赶往汴州,寻到“妙手回春”先生的医馆,这先生名叫吴纺,自幼学医,如今年过五十,有了名气。 孙思邈到时,医馆外已经人满为患,不少挤不进去的患者就坐在门口石台上等待。 孙思邈没有着急进去,而是小心翼翼的挤了进去,在一旁专心观看吴纺治病,不时的点头、摇头。 转眼便到了傍晚,吴纺送走最后一位病人,正准备关门休息,却见孙思邈还不曾离去。 于是吴纺问道:“这位先生为何还不走啊?要是有什么难以启齿的症状需要等到此时才说吗?” 孙思邈见问,连连对吴纺行礼道:“在下久仰先生大名,特此来拜师学艺,还望先生能够收徒传授医术。” 吴纺听罢道:“我这医馆,如今学徒已满,暂不收徒。” 孙思邈道:“我从百里之外而来,实在是真心求教,望先生容情。” 吴纺道:“你可懂医术?” 孙思邈道:“幼时跟家父学过皮毛,如今家父已故,方才出门求学。” 吴纺听罢,问了几个常见病症,叫孙思邈谈谈医治之理。 孙思邈也不藏着掖着,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说出,吴纺时而点头,时而眼中闪过光亮。 一炷香后,吴纺哈哈大笑道:“你颇有医学天赋,如此说来,想留就留下吧,但我棺中,需要从学徒做起,不知你是否能吃这份苦啊?” 孙思邈道:“自然是吃得。” 就这样,孙思邈留在了吴纺的医馆,因为入门最迟,所以平日里干些脏活累活,闲了便偷师学艺。 一日,医馆中,来了一对父女。 这父亲穿着绫罗绸缎,体重异于常人,一看就是整日里大鱼大肉之人。 他身边的小姑娘也同他一般,养的珠圆玉润。 这父女一进来,就将其他患者轰了出去,吴纺和孙思邈均皱起了眉头。 那父亲的小厮称之为周员外,只见周员外颐指气使的对吴纺道:“我女儿最近肚子疼,你快给她治治。” 吴纺道:“看病当然可以,可是你将其他患者赶走何故?” 周员外道:“我来了难道排队不成?” 吴纺也不惯着他:“员外还是找别人看吧,我这医术,怕是看不好你女儿的病了。” 孙思邈见吴纺不为权贵折腰,赞许的点了点头。 那员外听罢,正要发火,却听身旁的小姐开始呼喊起来:“爹,我疼的紧,要疼煞我了。” 周员外不忍女儿受苦,又见吴纺态度坚决,于是改了笑脸,说了许多软话。 吴纺医者仁心,见其女疼的确实厉害,于是便让其躺倒床上,进行把脉,片刻后,吴纺对周员外道:“令爱不是什么大病,只是肚中有虫罢了,我开药让令爱服下,虫子出来便好了”,于是嘱咐孙思邈拿方子煎药。 孙思邈接过方子,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吴纺在药的剂量上,开的过于保守,这剂量怕是很难将虫子打下。 于是将吴纺请到后厢道:“先生这药方,怕是无法将虫打下来啊。” 吴纺听罢,觉得自己的医术被质疑,于是不悦道:“我知道你学了几年医,但是还是要虚心,不能凭借着以往经验治病,我行医数十载,见过的病症比你吃的盐都多,你快快照方抓药吧。” 孙思邈无奈,只得煎药。 员外千金服下后,肚子果真不疼了。 可是不到一炷香工夫,员外千金的肚子又疼了起来。 吴纺终于知道孙思邈说的是对的,于是将孙思邈叫的后厢,让孙思邈开方。 孙思邈也不推辞,更改了剂量,重新煎药让员外千金服下。 不一会,员外千金排泄出数条虫子,肚子再也不疼了。 吴纺向孙思邈行了礼,道:“你的医术,定在我之上,不知您的真名是?” 孙思邈说出了真名,吴纺大惊失色,连忙道:“原来您就是我敬佩的神医啊。” 于是二人交心攀谈许久,第二日,孙思邈又踏上了求学之路。
唐朝时期,有一天,一名坐堂医生对孙思邈怒吼道:“我行医几十年,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
裂谷长河
2025-04-08 09:56:49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