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年审不能变成问题车辆的“洗白”通道

齐鲁壹点 2025-04-08 18:49:10

本省车检过不了,换个省份就“通关”?近期,有媒体记者接到群众举报称,在河南、安徽省际毗邻地区,一些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记者暗访发现,这些检测站主要客户为外地车辆,一些明显有问题的车辆确实能过关。

机动车年审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它旨在检查车辆是否符合安全技术标准以及环保要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某些检测站却成了问题车辆的“避风港”。近期曝光的豫皖交界地区机动车检测乱象,撕开了跨省监管漏洞的一角,暴露出地方保护主义与逐利冲动交织形成的灰色产业链。

机动车检测的目的是确保车辆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检测机构“放水”,让问题车辆“带病上路”,无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隐患。从安全角度看,不合格车辆可能因制动系统、灯光系统等关键部件存在问题,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大幅上升。从环保角度看,尾气不达标的车辆会严重污染空气,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此外,这种异地“通关”现象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规检测站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却因这些违规检测站的存在而失去了部分客户,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从利益链条来看,检测站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违规操作,背后无非是一个“利”字作祟。外地车辆前来年审,或许抱着“花钱消灾”的心态,而检测站则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双方一拍即合,全然不顾交通安全法规和社会责任。检测站放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沦为赚钱的机器。长此以往,公众对检测机构的信任将荡然无存,检测制度也将形同虚设。

"外地车检完就走,不会影响本地交通安全。"某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辩解,暴露了监管思维中的本位主义。省界两侧形成的监管孤岛,使得问题车辆如同在玩"跳房子"游戏,总能找到监管空白落脚。检测站通过"招揽"外省车辆获取暴利,地方财政收获税收和就业,监管部门则选择性失明。当某地开始严打时,问题车辆立即向相邻行政区转移,形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监管困局。

根治“异地通关”乱象,不能仅靠个案查处,更需从制度层面重构监管体系。首先,必须突破传统属地管理思维,建立全国统一的机动车检测数据平台,实现跨省信息共享,确保“问题车”无法通过异地复检逃避监管。其次,需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市场监管、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形成常态化协作,对异常检测站点实施“穿透式”核查,而非流于纸面检查。

此外,检测行业的准入门槛也需提高。监管部门应合理规划布局,对违规机动车检测站点实施“黑名单”制度,情节严重的直接吊销资质。同时,要加强对车主的宣传教育,明确“问题车辆”上路将面临的事故责任与法律后果,倒逼其主动履行安全义务。

机动车年检不是“过关游戏”。机动车检测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异地“通关”现象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检测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加强协同执法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彻底消除这一乱象,让每一辆上路的机动车都真正符合安全和环保标准。

0 阅读:17
齐鲁壹点

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