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小姑娘因为感冒去药店买药,店员为其配了14盒药,价格更是高得离谱“824.8”元,随即小女孩给自己的家人打去电话,父母赶到后工作人员解释称“这是最平常的用量,药少了不见效”。 "八百多块钱的药费,这也太离谱了!"在上海一家药店内,一位愤怒的母亲正与店员争执不休。现场的购药单显示,一位小学生用医保卡购买了14盒药品,总价高达824.8元。这起看似普通的购药纠纷,却折射出当前药品销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事情要从两天前说起。小丽的女儿珍珍因感冒发烧,需要去附近的养合堂药店配药。考虑到孩子年纪尚小,小丽特意叮嘱女儿只买两三天的药量,并将医保卡交给了珍珍。这看似简单的配药过程,却在店员的推荐下演变成了一场令人费解的购药经历。 当天下午,珍珍独自来到药店。在得知珍珍的症状后,店员开始为其挑选药品。期间,珍珍询问是否可以使用母亲的医保卡,得到了店员肯定的答复。然而,当药品配齐后,这个小学生发现店员竟然给她准备了整整14盒药品。这些药品数量之多,用量之大,显然超出了一般感冒发烧的治疗需求。 更令人吃惊的是药品的总价。当店员报出824.8元的价格时,珍珍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随即拨打了母亲的电话。这个金额不仅远超过普通感冒药的费用,甚至比去医院就诊的花费还要高。小丽接到女儿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与店员理论。 在与店员的交涉过程中,对方坚持认为这些药品剂量属于"最平常的用量",并强调现在的药品价格普遍较高。但这个解释明显无法令人信服。一个简单的感冒,配备14盒药品,每盒售价动辄七八十元,这样的销售行为不禁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故意哄抬价格的行为。 更值得关注的是,店员在得知使用医保卡支付后的态度变化。这种行为不仅涉及到药品销售的职业道德问题,还可能触及医保使用的相关规定。在整个购药过程中,店员似乎刻意回避了药品使用说明等重要信息的告知义务,这与《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明显不符。 这起事件很快引发了广泛关注。有网友指出,目前药店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模式,与医院的对症下药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有消费者建议,在购药时需要具备基本的药品知识,以免被过度推销。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当前药品零售市场存在的问题。 疫情之后,药品价格确实普遍上涨,但这并不能成为药店过度推销的理由。特别是面对未成年消费者,药店更应该承担起合理指导用药的社会责任。目前,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相关调查结果有待进一步公布。 在事件发生后,小丽一家随即向相关部门投诉。他们认为,药店不仅存在过度推销行为,还涉嫌利用未成年人和医保卡牟利。面对质疑,药店工作人员始终坚持其定价和推荐用量符合规范,并强调现今药品价格普遍较高的现状。然而,这样的解释并未平息争议,反而引发了更多讨论。 这起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不少网友对药店的行为提出批评,认为这种行为存在明显的营利倾向。有经验丰富的消费者指出,相比医院的对症下药,药店往往倾向于推荐更多种类的药品。同时,也有网友建议消费者在购药时要掌握基本的药品知识,以免被过度推销。 从社会背景来看,近年来药品价格上涨已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在疫情之后,感冒发烧类药品的价格明显攀升,普通感冒一次配药动辄近百元。但这种价格上涨趋势,并不能成为药店过度推销的正当理由。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在监管方面仍存在漏洞。 从法律角度分析,药店的行为可能已经触犯了多项法律规定。根据《价格法》第14条,经营者不得使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交易,也不得违规牟取暴利。同时,《药品管理法》第13条明确要求,销售药品时必须准确说明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在本次事件中,药店显然未能很好地履行这些法律义务。 针对此类问题,专业人士建议应从多个方面加强监管。首先,应严格规范药店的定价行为,确保其在政府指导价范围内合理定价。其次,对于未成年人购药应建立特殊保护机制,例如要求必须有监护人陪同或设置购药金额上限。此外,医保卡的使用也需要更严格的管理,防止被滥用。 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介入调查后,药店上级公司也派人进行核查。这表明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行业规范。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起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购药时,除了需要了解基本的药品知识,还应该警惕过度推销行为。特别是在委托未成年人购药时,更要注意提供明确的购药指导,并尽可能陪同购药。 这起事件虽然尚未完全调查清楚,但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药品零售市场的深入思考。它不仅暴露出当前药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也提醒我们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建立更加规范、更有序的药品零售市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