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资丘镇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了一块清代墓碑。这块墓碑不仅雕刻精美,更重要的是碑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几位身着民族服饰、神态灵动的人物形象:有人怀抱三弦,手指轻拨琴弦,仿佛正奏出悠扬的曲调;有人手持云板,神情专注,似在击节伴奏;还有人侧耳倾听,面带微笑,仿佛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这些人物形象,正是清代南曲表演的真实写照。经文物专家鉴定,这块墓碑的年代可追溯至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一发现,为南曲在长阳的流传历史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南曲,又称“丝弦”,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清代从宫廷传入长阳后,与当地土家族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关于南曲传入长阳的具体时间,一直以来缺乏确凿的实物证据。此次发现的清代墓碑,不仅将南曲在长阳的流传历史明确推至清代,还生动展现了当时南曲表演的形式和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这块墓碑的发现,填补了南曲历史研究的空白。”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颖辉介绍说,“它不仅证明了南曲在长阳流传已超过200年,还为我们研究清代南曲的表演形式、服饰特点、乐器使用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资丘镇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南曲因文词清雅,音乐古朴,历史悠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民间文化群众基础深厚。此次清代南曲墓碑的发现,为南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块墓碑的发现,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南曲的信心。”长阳南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覃远新激动地说,“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南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将以此次发现为契机,加大对南曲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开展传习活动,培养更多南曲爱好者。同时,积极推动南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一步加强对南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资丘民族文化馆馆长刘光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