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锚定“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全力推动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全市科技系统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第一季度科技工作实现“开门红”,为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创新体系持续优化,科技投入再创新高。信阳市通过完善三级联动科技创新机制,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重组县(区)科技局,形成“顶层设计—县区协同—企业主体”的创新格局。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码,2024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32.74亿元,同比增长29.7%,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提升至1.24%。2025年首季延续强劲势头,截至3月31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87亿元,较上年同期翻倍增长,占年度目标的31.45%,研发经费投入填报数突破23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15%以上。
二是创新平台能级跃升,成果转化加速突破。大别山实验室作为省级高能级平台,一季度新启动科研课题15项,成功研发EGCG雾化产品、茶啤酒等新型茶衍生品,并获批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两茶”产业分中心;全市省级以上创新载体4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74家,其中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天梯分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俊“院士工作站”等平台高效运行,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中部知光、中国科学院开展产学研用对接活动,促成22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签约。
三是创新主体活力迸发,梯次培育成效显著。通过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46家,增速达到14.57%,全省排名第4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73家,增速达到20.78%,全省排名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1.66%,居全省前列。在第八届信阳创新创业大赛中,5家企业获省赛三等奖,2家获国赛优秀奖,创历史最佳成绩。
四是科产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围绕“6+11+N”产业布局,选派5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担任“科技副总”,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经验获全省推广。聚焦新型显示、光电元器件等产业链,编制“四图谱六清单”,实施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103.5亿元,65家重点企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
2025年,市科技局将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高技术企业,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开展嵌入式合作,充分发挥大别山实验室、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氟化物晶体材料中试基地作用,争取在“两茶”、非金属矿、氟化物晶体材料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