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年之约”为主题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近日在深圳圆满闭幕。这场国际级园艺盛事通过“大师园”“湾区花园”“城市花园”等板块,以植物为语言探讨可持续发展命题,构建文化交流与行业对话桥梁,充分体现全球化视野下的生态共识。
对国内外游客来说,这是一场“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绿色盛宴。
与普通花卉展览不同,本次大赛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交互场域。来到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来自湾区各城的园艺精品,更能参与花艺工作坊、生态讲座、夜间灯光秀等系列活动。
科技与绿色理念贯穿大赛全程,AI导览机器人、无人机配送咖啡、情绪感知花园等黑科技则为活动增添了科技感与趣味性。
而大赛特设的“湾区花园走廊”别具匠心地将广州的岭南韵味、深圳的科技感、香港的国际风等城市特色通过植物语言具象化,这种文化符号的集中展示激发了游客的地域认同与情感共鸣,使消费行为成功升华为文化参与。
大赛背后的一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
统计显示,10天赛事累计吸引128.3万人次参观,直接消费突破2048.6万元,带动深业上城商圈销售额同比飙升40%。
花海也是商海,原因何在?
公园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其价值传统上被认为主要体现在生态服务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但本次大赛证明,通过巧妙设计,生态资源可以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反哺生态建设。
在情绪消费成为潮流的当下,“公园+经济”模式之所以能释放出强劲消费动能,其实有其内在逻辑。
从消费场景看,它打破了传统公园与商业的界限,构建出融合休闲、娱乐、购物、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新型消费场景。这种模式让消费者在欣赏自然美景、感受文化氛围的同时,产生更多消费意愿,从而有效带动周边商圈消费。
而从消费心理角度观察,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不仅为商品本身付费,也愿意为环境氛围、心理满足等无形价值买单。尤其是置身于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之中,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公园+经济”模式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提供了一个具有松弛感的消费空间。
消费者在公园中享受休闲时光,心情愉悦,更易接受消费行为。于是,无论是购买花卉和文创产品,还是在商圈内就餐、购物,都变得更加自然流畅。
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的成功,为当下各地拼经济提供了启示。
大赛证明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非但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成就。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果充分发掘价值,举办各类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不难吸引游客、带动消费。
当然,要将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文化赋能,离不开巧妙的创意设计。
像本次大赛一样,融合时代发展潮流与消费者需求,融入科技、文化等元素,创造独特的体验式消费场景,何愁不能打造出响亮品牌,进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