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许广平突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在她快不行的时候,她拉着儿子周海婴的手,

平南 2025-04-09 19:49:25

1968年,许广平突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在她快不行的时候,她拉着儿子周海婴的手,泪流满面的说着遗言:“千万不能把我和先生葬在一起。” 许广平,1898年出生在广州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家里虽然有点文化底子,但日子过得紧巴巴。她小时候就烦透了那些老掉牙的规矩,尤其是裹脚和包办婚姻,压根不接受。家里给她订了门亲事,她直接跑了,提着个小箱子就北上求学去了。1917年,她考进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后来又进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那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前后,她不光读书,还搞学生运动,当过《醒世周刊》的主编,忙得脚不沾地。1922年毕业后,她在北京女师大认识了鲁迅,成了他的学生。 她和鲁迅的缘分从1925年开始。那年她写信给鲁迅,问了点学业上的事,没想到鲁迅回了信,还挺鼓励她。两人就这么你来我往地通信,感情慢慢深了。1926年,她毕业了,鲁迅去了厦门,她也跑到广州当老师。1927年,鲁迅到中山大学教书,她当助教,两人干脆在广州同居了。后来他们搬到上海,1929年有了儿子周海婴。鲁迅1936年去世后,许广平一个人拉扯孩子,还整理出版了《两地书》这些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她干了不少工作,一直到1968年去世,活了70岁。 1968年3月3日,许广平心脏病突发,被送进北京的医院。那时候她身体已经不行了,躺在病床上,气息越来越弱。她拉着周海婴的手,哭着说出那句遗言:“千万不能把我和先生葬在一起。”这话听着怪扎心的,毕竟她和鲁迅一块儿过了那么多年,生前关系好得没话说,怎么会不想葬一块儿呢? 其实,这跟她对自己的定位有关系。许广平很清楚,她和鲁迅虽然感情深,但名分上她不是正妻。鲁迅的原配是朱安,家里安排的,两人没啥感情,但名义上朱安才是“夫人”。许广平跟鲁迅同居十年,生了孩子,可在当时的社会眼里,她顶多算个“外室”。她怕死了跟鲁迅葬一块儿,会让人说闲话,觉得她破坏了别人家庭,或者觉得她硬要挤进正妻的位置。她不想给鲁迅的名声添麻烦,也不想自己被误会,所以才这么交代。 再说,鲁迅去世时,墓地的事就定下了,旁边留的是朱安的位置。许广平心里明白,硬要葬一块儿,不光不合规矩,还会让后人议论纷纷。她这人挺实在,活着的时候就不爱争名分,死了也不想让人拿这个说事儿。这遗言听着让人难受,可也透出她对鲁迅的感情有多深——宁可自己退一步,也要护着他。 许广平去世后,家里尊重她的意思,没把她跟鲁迅合葬。她的骨灰最后撒在鲁迅墓旁的一棵树下,离得近,又没挤进墓里,算是个折中的办法。鲁迅的墓在上海万国公墓,朱安死后葬在他旁边,墓碑不大,挺低调。许广平没留墓碑,那棵树就是她的记号,风一吹,树叶哗哗响,像在跟鲁迅说说话。 她走了以后,这事儿在当时还是掀了点波澜。有人觉得她太倔,有人觉得她想得开,反正说法不少。不过时间长了,大家回头看这段感情,还是挺佩服她的。她和鲁迅的信件整理成《两地书》,印了好多版,书店里随便翻翻,就能感受到那份真挚。她的照片和手稿也保存下来了,展览馆里摆着,年轻人路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这段故事没因为她走了就断了,反而越传越远。每年清明,有人去鲁迅墓前放花,顺便看看那棵树,聊聊她的事。她没跟鲁迅葬一块儿,可名字老跟鲁迅连在一起,书上、碑上都刻着。后人念叨她,不是因为啥名分,而是因为她跟鲁迅的那份感情,实打实的,熬过了多少年都没褪色。

0 阅读:2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