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我要请假!”得知中学生的身份后,老师一把将他搂在怀里……
“铃铃铃......”1976年9月9日的下午,北京某中学的放学铃声格外刺耳。14岁的孔继宁正收拾书包,忽然看见班主任神色慌张地走进教室。
他永远记得那天,老师含着泪宣布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时,教室里爆发的哭声像夏天的暴雨一样突然。
那时的孔继宁还不懂掩饰情绪,他猛地站起来,撒腿就往教室外跑。路过办公室时,他含着泪对老师说:“老师,我外公去世了,我要请假!”
这个从小在校园里低调生活的普通学生,第一次暴露了自己的特殊身份——他是毛泽东主席的外孙。
1962年,这个小生命的诞生给中南海带来了久违的欢乐,70岁的毛泽东得知自己当外公后,笑得像个孩子,随后说道:“这不,我又升了一级!”这话逗得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老人家随后翻着日历,指着上面“十月革命”纪念日说:“就给孩子取名‘继宁’吧,希望他能把马列主义传承下去。”
在孔继宁半岁前那段短暂的日子里,主席工作疲惫时就会来看看这个小外孙,而这件事成了老人家难得的快乐时光。每当这个小家伙对着他咯咯笑时,伟人脸上的倦容总会一扫而空。
可在中南海的日子就像飘落的雪花一样转瞬即逝,在孔继宁半岁时,李敏一家就搬出了中南海。年幼的孔继宁被送到上海,由外婆贺子珍抚养。
在那里,他得到了这位经历过革命风雨的女战士无微不至的照顾。外婆总爱给他讲长征路上的故事,说得最多的就是那句“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偶尔,父母会带着孔继宁去北京看望外公。但十次有八次,老人家都在开会或忙于公务。有次他们等了一整天,最后是周总理招待他们吃了顿饭。总理抚摸着孔继宁的头说:“你外公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人都能安心吃饭啊。”
在成长过程中,孔继宁始终记得外公对他的嘱托。老人家最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是:“不要搞特权”、“要和普通同学一样”、“多想想别人,少考虑自己”。
而在学校里,他从不提及自己的特殊身份,以至于很多同学直到1976年那个悲痛的日子,才知道真相。
长大后,军旅生涯是他最初的选择,在军营里,他比谁都努力,五公里越野总跑在最前面。就像外婆常说的那样,“水滴石穿”。转业后下海经商,他不显山不露水,生意却做得风生水起。
这些年来,他一直谨记着外公的话:“别想着靠家里。”公司成立那天,他在笔记本上工整整抄下“富贵不能淫”几个字。后来成立了基金会,这一举动不知道在无形当中帮助了多少人!
看着他忙碌的身影,人们常常忍不住感叹:“真是将门出虎子!”
现在的孔继宁偶尔会回到中南海散步。站在当年外公抱过他的地方,似乎能听到老人爽朗的笑声还在回响。这一刻,他终于明白,所谓传承,不是说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把那些简单纯粹的美好延续下去。
有时记者会问他对身份的看法,他总是笑着摆摆手:“我就是个普通百姓。”转身又投入到新项目的筹划中去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是想证明,伟人的后代也可以像平凡人一样靠自己的双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