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监测“尖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10 07:32:18

本报记者骆倩雯

北京市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员工刘陆

“实验看起来很平静,但是内心会随着这种不同和变化泛起波澜。”

细边框的眼镜,利落的短马尾,说起话来不疾不徐,做起事来井井有条。刘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非常文静内敛,举手投足间透露着稳重。

“这就是我们的实验室,我工作中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在北京市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工作了12年,刘陆已经从一名普通的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骨干,还获得了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辐射监测工作,听起来有些冷门,很多人甚至谈辐射“色变”。“它其实是生态环境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与生态环境安全息息相关。”这种认识,也是刘陆从事这项工作后才有的。

刘陆专业方向是放射性药物,严格来说跟辐射监测工作并不直接相关。入职后没多久,就赶上单位人员变动,没有人负责水、土和大气中的辐射监测和研究,她这个“小白”硬着头皮接下任务。

“水和土当时有相关的标准和方法可以参照,但要把大气中气溶胶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核素提取到液体里,需要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具体怎么做,谁也不知道。”刘陆一时感到压力特别大。

刘陆查阅了上百篇国内外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但当时的实验室有很多条件都不具备,缺少一些重要的化学试剂,也没有合适的实验设备。

关关难过关关过,刘陆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她从零开始,挨个找厂家,采购试剂、设备,再摸索着实验。为了确定一个合适的实验条件,她将实验所涉及的反应时间、温度条件、沉淀颗粒的大小等10多个实验条件逐一测试一遍。

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刘陆对这些项目进行了上千个样品的实验室分析测量,编写了几十份报告,填补了实验室多个监测项目的空白。这也让她迅速地从一名辐射监测的“小白”成长为“尖兵”。

2018年全国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北京也要调查梳理辐射相关情况。时间紧任务重,而这些点位往往都在偏远山区。

这是刘陆参加工作以来遇到的第一次大型专项现场监测。她找到了单位的老同志“取经”,但毕竟距离第一次全国普查工作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老同志也只能分享一些监测的重点内容。刘陆就在地图上把目的地挨个搜出来,看看点位附近的地貌,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印象,“也是让我自己更有安全感。”刘陆说。

山区道路艰险,汽车难以通行,他们就扛着十多斤重的辐射检测仪徒步进山。有一天进山正好赶上淅淅沥沥的小雨,刘陆赶紧拿出雨伞保护好仪器,自己和同事也顾不上躲雨了。

他们踏入了一个矿区,顿时傻了眼:想要进入监测,得先爬上一个七八米的矿坝,这座坝就像一座野山一样杵在他们面前。好不容易爬到顶,一眼望去,矿区看不见尽头,只能沿着矿区的顶部绕一圈。别小看这一圈,一个人拿着仪器负责监测和读数,另一个人随时记录,走走停停,走出去差不多5公里。

为了赶进度,刘陆小组每天早上不到8点就出发了,中午哪儿方便就在哪儿凑合吃口午饭,晚上赶回住处也得七八点了。十多个涉矿点位,小组用了不到三天全部走完。每天十几公里的山路,三天下来,每个人都差不多走坏了一双鞋。

在刘陆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多年来,北京市出具的辐射监测数据总是及时准确,连续多年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数据获取率中排名第一。刘陆也在一次次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

经常泡在实验室,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难免有些枯燥,刘陆也经历过这样的职业“厌倦期”。但她是个非常能沉下心来的人,善于从枯燥的实验中发现乐趣,“自娱自乐”。

刘陆很兴奋地分享起她做土壤成分分析实验的感受。由于土壤成分不一样,实验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含铁量高的土壤,溶液呈现出浅浅的绿色,非常漂亮,搅拌的过程中又有一种白砂糖的感觉;而钙含量比较高的土壤,看上去是没有颜色的,沉淀后又是乳白色,搅拌起来非常黏稠。“实验看起来很平静,但是内心会随着这种不同和变化泛起波澜。”刘陆很享受。

2024年,刘陆参加第三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比赛不仅要比理论知识,还要比实验操作,不过此时的刘陆已老练好多。遇到难题,就查资料、找方法,还搞不明白,她就去请教相关的专家。她还是相信那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刘陆在大比武中荣获北京市一等奖,紧接着又带领团队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获得了专项比武全国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

每次挑战来临,刘陆从不却步,哪怕是陌生的领域,她都勇于接下。“我不想局限于单一的方向,想努力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刘陆仍在努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