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苏雅)月球上究竟有多少“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森、林杨挺团队联合南京大学教授惠鹤九团队,在嫦娥六号取回的月背样品中寻找“水”的痕迹。针对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的研究显示:每克嫦娥六号玄武岩中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4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
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起源于一次剧烈碰撞——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原始地球,抛射出的物质经过重新吸积,形成了月球。“这样猛烈的撞击,相当于把地球抛射出的岩石又烘烤了一次,水的含量必然更低。”胡森表示,全球科研人员都希望通过对月球样品的研究,确认月幔中的水含量。此前,人类获取的月球样品均位于月球正面,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月背样品。
研究结果显示,月球背面月幔源区的每克玄武岩水含量仅有1至1.5微克,这明显低于月球正面月幔的平均值。即使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克砂石中的水含量也有2000微克左右。“月球是十分贫水的,背面月幔比正面月幔更‘干’一些。”胡森说,月球具有明显的二分性,围绕月幔水含量的研究,对揭示月球起源、岩浆活动、资源环境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结果,为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说以及月球的后续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