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出生在前479年左右——逝世前381年左右,身处春秋战国时代,是当时的诸子百家之一。
事实上墨家学说是当时的显学之一,与儒家一齐鼎立时代潮头,与儒家齐名。当时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弟子遍及天下诸国。
此时的西方正是古希腊三贤时代,苏格拉底不说,柏拉图是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384~前322年。墨子生活时期横跨这两位的古希腊大拿的时代,其成就也是堪比亚里士多德,以一人之力维护了华夏世界在科技上的自信。
说他是唯一的百科全书型的科学家,是诸子百家中的唯一,是有着近现代一大批学者及共和国创始人毛主席为之背书的。
但是墨家并没有辉煌多久,秦朝之后就默默无闻了。
1、墨家团体
墨子的一生全是谜,其身后留下的也是谜。墨家因为在那个时代逆流而上、团体宗旨与秦始皇的大一统完全对着干,最终可能遭到了清洗。
早期墨家弟子很多,《墨子公输篇》:“墨子之说楚王曰:‘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淮南王书》“亦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现存有关墨子及墨家活动的资料很少,“而徒属名籍亦莫能记述”[孫貽讓:《墨学传授第三》]。
现存史料中可考之称“钜子”者有孟胜、田襄子、腹䵍等三人。其他包括:耕柱子、禽滑厘、县子硕、公尚过、随巢子、胡非子。
其中,墨家二代、三代钜子等几人,皆因为信守承诺、参与战争失败而自杀,甚至是参战团队数百人因为战败而集体自杀,派出报信的使者送信给下一代钜子后,还接着回来实践诺言——自杀......这种过激的、极端地作风,恐怕比现代某些KB分子还要极端。
这种古之侠士的行止,我们现在只能高山仰止,想学习都没法学了。
但是墨家子弟上下一心就是能够守住自己的信用,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诺千金决不妥协,刀架脖子上也没有一人迟疑不决。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墨家而言根本不存在。
这应该也是墨家消亡泯灭的原因。这实在是和儒家风格大不同,也和诸子百家的绝大部分不一样,这种行动力、组织凝聚力,团体纪律性,秒杀现代所有社会团体。
从《墨子》书中可以推断,墨家内部有分工合作,一部分人是学习研究型人才,一部分人是动手的实践技术型人才,还有一部分是跑外勤的公关兼军事型人才。墨家组织内部,从科学研究,机械制造、公关游说、战争指挥、近身技击各种人才济济一堂。
墨家团队招揽人手时,要求全员勤练技击,各有所长,仗剑行走天下有古代侠士风骨。由此推论,墨子的个人武艺应该也不差,虽然没有他出手亲自砍人的记录。
如果墨家没有消亡,他们会发展到何等地步,真的是不可预料。
2、墨家的科学成就
现存《墨子》(《墨经》)五十三篇,由墨子的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近代有大量学者如钱临照钻研《墨子》,发现《墨子》几乎涵盖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自然科学包括: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理论物理、气象、地理等等各方面,在现代科学的各种分类中,墨子都有在世界范围内算独创的内容。
逻辑:
墨家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学体系——墨家逻辑,主要以三物论为代表,三物分别为故、理、类。
墨家认为立辞必须明故、理、类三物,“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故是指一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经说上》将“故”分为“大故”和“小故”两种,大故必然条件:相当于假言命题的前件或直言推理中的小前提;“小故”则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相当于充要条件。
“理”即“法”,事物的规律本质之意。“类”是指类之同者。
故、理、类三物即是立辞必须明确“辞”,明确论题或结论之所以能成立的理由和条件,又必须明确事物之间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一般规律,还必须知其类同者。这三物既是后期墨家逻辑推理论证的原则,也是其推理论证的基本形式,即由故、理、类三物而推出“辞”的基本过程和形式。
胡适指出,墨辯有近似三段论的推理,但不同于印度因明学三支,也和古希腊三段论不太一样,但形式不同却有同样的效果。墨家强调概念应受实践检验,肯定客观实在第一性,概念第二性。
这种明确的逻辑论是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和墨家对数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汇聚一齐,为当时诸子百家望尘莫及。可惜,墨家逻辑论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后继无人。搞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科学的逻辑认识论,对于科学发展是多么重要!我们到现在还在为此补课!
物理:
墨子在《墨经》中精到地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力的概念和力矩原理,提出“力”、“动”与“止”的定义。关于杠杆原理,亦提出了“重”、“权”(力)、“称头”(重臂)、“称尾”(力臂)等概念。西边的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虽然更加详细一点,但是阿基米德的年代差不多是公元前200多年的时候,相当于战国末期,比墨子大概晚了200年。
天文:
墨子在《墨经》中架构出了明确的宇宙概念,可惜没有继续深入阐述。
几何:
《墨经》中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可惜墨家来不及完善自己的几何体系,发展到半途后继无人,中国几何学等到明朝才接续上墨家缺失的环节。
代数:
墨家明确了十进制数学的表达方式和运算规则。
光学:
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在当时就知道了光的直线传播。
理论物理:
墨子也提出了“粒子论”的雏形,关于“端”的论述,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细分的最小单位。
机械技术:
据记载,墨子设计过各种守城机械和攻城设备,据说楚王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鲁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传说中墨子还“刻木为鸢,飞之三日”。
军事:
关于墨子和墨家参与抵抗各国征伐的记录不少,墨子亲自带队抵御过楚军,有没有亲自上阵砍人不得而知,但是指挥作战应该是有的。
墨家非但长于实践,而且善于发现。墨家学派可谓卧虎藏龙,有当时最高超的技术与理论专家,他们带着自己发明的“高科技武器”,心怀兼爱,胸藏兵法,奔走于战乱之间,面无惧色。
总之,墨子的科学成就涉及广泛,被李约瑟在内的中外众多学者称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这应该是准确的论断。
墨子号人力飞机便是向墨子致敬。为向墨子在光学领域的突出成就致敬,中国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
3、神秘的墨子
墨子的生平其实在历史上记载不多,司马迁记载他是落魄的宋国贵族后代,在他出生时已经是一般庶民。这种身份恐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身世最差的门派创始人了。
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儒”之繁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
《墨子·非儒篇》主要批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礼义思想。墨子反对儒家婚丧之礼,实则是反对“亲有差”。又指责儒家的礼乐与政事、生产皆无益,又通过晏婴等之口,讽刺孔子与君与民都是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鼓励叛乱,惑乱人民。
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子站在普通平民的地位上为他们发声。
墨子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整个墨家团体,基本上像是一个实践苦行修道的群体。
但是,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
最传统的说法是:墨子,墨氏,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司马迁没有给墨子立传,仅在孟子、荀卿传后,有简略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童书业根据《广韵·六脂》以及《姓氏急救篇》所引的《世本》文字“宋襄公子墨夷须为大司马,其后有墨夷皋。”及《通志·氏族略》记载的“墨台氏,子姓,宋成公子墨台之后。”考证出,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子鱼),也就是《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所记载的著名的子鱼论战故事的主人公,其名目夷又写作墨夷或墨台,其后裔以墨夷为氏。童书业据此认为墨子为宋国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后,因此墨子继承了贵族身份为宋国大夫。
翟姓,名乌
南齐孔稚圭所着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着的《琅环记》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但这些说法晚近才出现,缺乏证据无法服人。
墨取自“刑罚”或“肤色”
近代学者钱穆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
也有人认为墨家“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墨”即是“黧黑”。这有可能是对墨子刻苦自励的一种形容词。或者墨子根本是来自于印度或者阿拉伯的外族人。
里籍考
墨子生于何处,现有书籍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曾有宋人说,楚人说,鲁人说,甚至有印度人说等。
鲁人说已经为墨学界绝大部分人所认可。
宋人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楚人说
清代毕沅注《墨子》时,据《吕氏春秋》高诱之注,并参照墨子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
鲁人说
梁启超在《墨子学案》中,据《墨子·公输》“归而过宋”,力证非宋人。 《墨子·贵义》“墨子自鲁即齐”。《墨子·鲁问》“以迎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因此认为墨子为鲁人。但也有墨子仅仅是长期居住鲁国的可能性。
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小邾国的“犁来城”(现山东山亭境内),犁来城后来归属鲁国。墨子学说影响了邾娄文化的传统,而邾娄号称“百工之乡。
其他学说
胡怀琛撰《墨翟为印度人辨》、《墨子学辨》等论著,首次提出墨子为印度人。他认为墨并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而且墨子长得黑,主张兼爱、非攻,显示墨子应该是婆罗门。金祖同、陈良盛等人则提出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时代以前的近东人士,卫聚贤考证墨子应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总之,到今天为止,墨子身世并没有明确下来。
4、墨家学说的命运
前述墨家一度与儒家能够抗衡,而墨子本人,无论政治学说还是组织能力、人格感召力都很强,他如果在中东西方,妥妥的是耶稣,默罕默德之类的圣人,愿意装神弄鬼的话,墨家说不定能升级为一种宗教,遗憾的是他生在中国。
墨家学说“非攻尚同”什么的立意高远、心怀天下,但思想实在是太超前:他又反对拜鬼和神秘主义,无法被塑造成一个神秘主义的宗教先知。
墨家维护平民百姓的利益,但又把个体价值的实现最终归结为天下“尚同”,靠明君圣主来引导自己奔向理想境界。可他们缺乏儒家的通融,没有那么狡猾。而且墨家掌握着自己的武装力量,拥有先进军工技术,在统治者看来这帮人可能哪一天就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用手里的军事技术来挑战各国统治者。
因此,列国的统治者并不想要墨家来帮他们统治天下,反而会非常忌讳墨家的存在。
墨家的不通融极端倾向使他们不能为世间所容忍,可能也错过了调整政策、与时俱进的时机。墨子之后几代钜子,都为了实践诺言诚实守信,战败后自杀。这导致墨家前几代领导都无法及时调整组织发展的方向-假设他们会调整的话。
不久,墨家自己分裂了,分为三派,“有相里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之墨”。
总之,墨家在秦始皇时代必定是遭到重大打击了,最终泯灭消失。
《墨子》这本书作为墨家理论的总集,也从此消失。
《墨子》一书,最早是《汉书·艺文志》记录说:“墨子七十一篇”,如今只有五十三篇存世。内容由墨子及其几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经》或《墨辩》,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
在整个汉朝、三国时代,《墨子》的书和人几乎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消失。400多年时间,无人提及《墨子》。
直到西晋时,才有《墨辯注》出现,是专门注释《墨经》逻辑学六篇的。但是,《墨子》全本还是没人见过。
此后又是300多年,直到唐朝编撰《道藏》时,五十三篇版本的《墨子》突然出现,而且是作为道家系统的书籍出现的。
但是唐朝《道藏》我们已经看不到了,现在《墨子》的存世最早版本是保存在日本宮内省存卷子本《群書治要》中的抄本,日本文應元年(1260年)的版本,这时是南宋景定年间,宋理宗趙昀在位。
丢失的《墨子》十八篇主要是《城门十二篇》,关于城市防御作战及相关军事机械的专著。其他有三四篇连目录名都不知道了,不清楚说了什么内容。
而且,有人认为《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墨子》71篇,只是汉初收集的《墨子》所拥有的章节,原先的《墨子》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劫难前,全本中可能有更多的篇目。
这可能永远搞不清真相了。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留下的著作动辄上百万字,也可能是和《墨子》一样众多弟子一齐写作整理而成的。《墨子》大约只是运气不好,但墨家在那个人类科学文明初起之时,以百科全书一般的丰富内容,证明了中华文明是有能力走上科学之路的。
5、总结
墨家,或者说墨子,开创了诸子百家中唯一的百科全书型流派。古希腊三贤开创的“雅典学院”、“逍遥学派”基本和墨家同时期,也是百科全书型的门派,古希腊人的成就总和起来无疑比墨家强,但是其团体的凝聚力、纪律性就差多了,政治影响力更是微不足道。
共和国领导人毛主席博览群书,曾经对墨子做出过极高评价。
《中央档案馆丛刊》在1986年2册上,登载了毛泽东在1939年4月24日,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简称“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演讲中说:“墨子是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还说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家”。
《墨子》一直在古代不受重视,被边缘化到了差点失传的地步。
墨家是在近代突然又热了起来,原因是中国在科技落后这一条上吃足苦头,大家回顾历史,忽然发现中国古代居然还有墨子这样的人物。
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梁启超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墨子真千古之大实行家,不唯中国无人能比,求诸全世界以少见。”
事实上如果没有秦汉之际的大劫难,墨家的科技成果应该能保留下更多。墨子不仅在科学上以一人之力比肩古希腊各位先贤,而且还有古希腊学者们无法企及的技能:军事技术和指挥组织能力。
亚历山大大帝是很能打仗,但是他的战争技能是天生的,不是老师亚里士多德教的。古希腊诸位学者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这一点墨子是独树一帜的高峰。他能带出一支私人武装,能造出先进的战争机械,门徒个个是侠士,组织严密、纪律性极强,行动效率极高。
世界上能与墨子比较组织力和纪律性的,只有穆罕默德先知带出的早期穆斯林团队。其实墨子如果思想宗旨是偏向神秘主义宗教流派的,他完全可以创立一派政教合一、自带武装的宗教.......当然宗教在中国土地上天生水土不服,不可能的事。
墨子个人而言,政治思想和上远比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更加实用,当然这只是说在中国现实条件下的实用性,少了过多的空想成分。墨家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当时诸子百家及西方各家圣贤强多了,只是太过注重参与政治军事,消耗过多精力,以致科学研究方面被耽误了。
在中国历史范围内比较,墨子的百科全书型科学研究,只有宋朝的《梦溪笔谈》作者沈括能勉强比较一下,当然从开创性和系统性上来讲,沈括这个“气管炎”的典型代表只能拜服在墨子脚下。其他方面,沈括打仗的战绩很糟糕,更是无法与以一己之力对抗列国的墨子比较。
总之,墨子此人,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也是神级圣贤。
参考:钱穆《墨子传略》、孫貽讓:《墨学传授第三》、科学网.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