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5000多条运河,分布于50多个国家,沿线有不计其数的城市——9月28日,2020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开幕。来自世界运河城市、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和国内政府部门、大学研究机构的500多位官员、专家和学者以运河的名义相聚,围绕“世界运河城市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发展”主题畅抒己见。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这是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的一句形象说法。建造紫禁城所用的相当一部分砖石、木料和工匠,正是顺着运河而来,运河成就了紫禁城,也因此置身于与历史文化和当下的深层互动中。在单霁翔看来,这恰恰启示了我们对于“文保”概念的认识:“通过重新亲近大运河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生成、不断流动生长的活态文化遗产,我们认识到,‘文保’的对象不是静态的,而是从古至今的完整链条:我们不仅保护寺庙、宫殿和传统街道,也要保护它在当下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不仅保护古代遗存,也要保护今天新诞生的文化,好把它们完整地交给下一代。”
那么,大运河沿岸的景观保护,究竟保护些什么?单霁翔归纳了16个方面: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历史景观;保护建筑景观;保护工程景观,如600年历史的戴村坝;保护沿线运输景观,部分河段在当下依然通航;保护河道景观;保护沿线历史街区;保护沿线园林景观;保护沿线商业景观,特别是数百年的老字号;保护传统民居景观;保护民俗景观;保护生产景观,关注传统工艺技术的延续传承;保护艺术景观、沿线的非遗;保护大运河沿线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等等。
“我罗列这些就是想说明,今天的大运河保护更加强调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世代传承性告诉我们,一个文化遗产有它的生命历程,应该把它的历史链条完整地保护。公众参与性则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商店、街道甚至是自己的房子,都可能已经列入了保护。大运河保护不再是政府或文物部门的专利,而是亿万民众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所以应该给运河沿线和广大民众以文物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
故宫护城河的保护实践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利用不乏启示意义。单霁翔回忆,1997年他在北京市任文物局局长时,当时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和城墙之间居住有20户居民,465条污水管纷纷向筒子河排放,看到这种状况,他觉得必须要改变,当时喊了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美交给二十一世纪”。经过长达三年的艰苦整治,筒子河终于重新漾起碧波。如今,每到天朗气清的日子,河边总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再通过社交媒体,把美丽的紫禁城风光传遍世界各地。
文化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教化,更是自下而上的滋养,也是传播互动中的形塑。单霁翔介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不断扩大,2014年开放率达到了52%,2015年达到65%,2016年达到76%,每年保持10个百分点的增长,现在已经达到了80%。“故宫现在每天接待数以万计的观众走进这座古代宫殿,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世界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被保护得完美、健康,他们会感动于我们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作出的积极的贡献。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大运河,我们都要完整地把它交给下一个百年。”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冯圆芳 魏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