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国记者问江同志:美国为何炸中国使馆?江老的回答很高明

青梦聊国际 2024-05-29 18:16:59
作者|宁镜诚

2000年8月15日,北戴河,江同志接受了美国记者麦克·华莱士的专访。

此次专访,华莱士提出了诸多犀利的问题,江同志都一一予以回应。

其中,针对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一事,两人之间存在分歧。华莱士认为这是一次“误炸”,并准问江同志:“美国为何要炸中国使馆?”

面对这样的问题,江老的回答很高明,充分显示出其睿智的一面。

提起华莱士,很多读者可能不太熟悉。其实,他不光是一名记者,还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主持人。

华莱士的王牌节目《60分钟》凭借辛辣犀利的访谈方式,在美国拥有着很高的口碑。华莱士为了让被采访者真情流露,不惜激怒对方。曾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在受邀接受采访前,曾咆哮着警告华莱士:“我不想谈越南,如果敢提越南,我就让你们这帮小子立马滚蛋。”

这也从侧面证明,华莱士的节目让约翰逊压力很大。

正如美国新闻界评价华莱士的那样:“他的名字一度让腐败的政客、高明的骗子、不作为的官僚头疼。”

他的招牌台词“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更成为美国的流行语。

在宁镜诚看来,华莱士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记者,确实是另类。接受他的采访,不仅需要睿智的思考,同样需要惊人的勇气。

正式展开叙述前,我们有必要对华莱士的成长经历做一个简单的勾勒。

一、华莱士的成长经历

1918年,华莱士出生于美国波士顿。

华莱士的父亲性格温顺,辛勤地经营着一家杂货铺。宁镜诚要重点说一下他的母亲,华莱士的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性格抑郁。用华莱士自己的话说:“无论我做得多好,都很难得到她的赞许。”

或许是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华莱士后来的采访风格才变得犀利直接,很少顾及被访者的感受。

华莱士读高中时,一度因为职业选择陷入迷茫。他在音乐领域颇具天赋,小提琴拉的很好。但是,他同样对网球充满兴趣。

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广播电视业在美国悄然兴起。

读大学时,华莱士第一次走进大学电台,看着那些从未见过的设备,他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

回忆起那次命运的抉择,华莱士说:“我感到了一种召唤。”

对于“播音员”这一新兴行业,华莱士的父母不甚了解。后来得知儿子成为播音员后,母亲打电话给华莱士:“迈克,很多人从收音机中听到了你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高兴,我们也以你为荣。但是,播音员是个什么职位?可以竞选议员吗?”

华莱士解释说:“妈妈,它比议员更棒,因为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而议员却做不到。”

很快,华莱士在底特律的一家电台崭露头角。因为业务能力出众,他后来又跳槽到芝加哥,并迅速成为当地广播界炙手可热的新星。

鲜为人知的是,无线广播诞生初期,因为没有新闻评论员,所以各大广播吸引听众的主要方式就是讲故事。

毫无疑问,23岁的华莱士正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故事悬念重重,跌宕起伏,种类繁多,让人百听不厌。很快,华莱士就拥有了众多拥趸。这也为他后来成为全美杰出的新闻从业者奠定了基础。

彼时的华莱士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全美最伟大的电台工作者。

后来,他果然凭借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成为CBS《60分钟》的主持人。

对于华莱士的主持风格,有人肯定道:“他的外在形式可能是咄咄逼人的,但是他内在的专业性,包括他抓新闻的点,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巧妙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他自己的一种路径,有些成功的规律是可以学习的,但是华莱士的悟性、人格和个性带来的吸引力不一定能被复制。”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辛辣地问刚下台的美国前总统卡特:“你一定非常妒忌罗纳德·里根。”

采访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时,华莱士又做了捻钞票的手势,并问道:“为什么俄罗斯腐败盛行?所有问题都得靠这个解决?”

这种采访时的不讲情面被他带到日常生活中。

华莱士的小儿子克里斯读大学时,每到开学前,华莱士都会很直接地问已经成年的儿子:“你需要多少钱?”

克里斯回忆说:“那种感觉就像被迈克·华莱士采访一样。”

二、中国的改革,绝对不会走回头路

有人评价华莱士:“他外表散淡,实际内里坚毅,不管你是多么牛的人,在华莱士面前,撒谎都是一种压力,这就是他的气场,是调查性报道所需要的。”

正如宁镜诚上文提到的那样,那句“迈克·华莱士在此”伴随着《60分钟》节目的流行,后来逐渐成为英语世界里吓唬人的习惯用语。

他这种近乎审讯式的提问方式虽然会让受访者不适,但奇怪的是,人们对于他的采访并不反感。华莱士的访问名单包括:尼克松、卡斯特罗、阿拉法特、普京、霍梅尼、卡扎菲、萨达姆等等。

当然,对于国人而言,1986年,“华莱士”的名字就曾登上过《人民日报》头版。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继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之后,第二位采访到邓小平的西方记者。

采访邓小平之前,华莱士几乎翻阅了所有和邓小平有关的文字资料,还和见过邓小平的人进行交谈。

他“就像一只斯特拉堡的鹅,有着一肚子文件、事实、问题和旁证材料,每次采访至少要做50个小时的功课。”

最终那场长达85分钟的专访,只播出了15分钟。采访时,他跟邓小平一样,烟不离手。

那场专访,邓小平的那句“中国的改革,绝对不会走回头路”让世人印象深刻。

时间转瞬之间,来到2000年。

三、华莱士对江同志的专访

2000年8月15日,北戴河,82岁的华莱士访问74岁的江同志。

面对此次专访,江同志表示:不限时间,不限问题。整个专访从14时持续到17时57分,此前有近1个小时的预热。

华莱士对此次专访十分重视,他提前准备了4页A4纸大小的提纲,正方面都堆满了问题,共计100个。

虽然华莱士的采访依旧犀利,但最终该报道也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大突破”。

其中,最令宁镜诚印象深刻的便是双方围绕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一事的问答。

华莱士认为这是一次“误炸”,当双方出现分歧后,他问江同志:“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有什么好处呢?”

江同志略做思考,回答道:“那是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技术这么高度发达,你们的军事指挥系统又是那么先进,你们有先进的无线电通讯设备,而我们大使馆的标志又是那么清楚,为什么最后得出这样的结果,这仍是一个疑问。但是我们还是采取向前看的态度,使得我们中美两国共同进入二十一世纪。”

华莱士听完,追问道:“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是会犯错误的,愚蠢的错误。这仅仅是误炸,美国人对此毫不怀疑。我们为何要炸中国使馆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江同志冷静地说:“克林顿好多次对我表示道歉。但是,我对克林顿讲过多次,当时,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以后,我们12亿多人怒吼起来了。虽然我们人口这么多,但是我们人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还是非常宝贵的,有3个人牺牲了,所以我对他讲,我们把12亿多人怒吼的情绪引导到一个理智的轨道上去,谈何容易。主要是因为你是代表美国人的,我是代表中国人的,恐怕我们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要达到完全一样是很不容易的。”

其实细细分析,江同志的回答十分高明。

首先,他先是摆出“克林顿好多次对我表示道歉”的观点,这就证明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已经表态,表示道歉,过错方就是美国。

接着,江同志又解释我们要疏导中国人民的情绪,这是很不容易的。无论从哪种角度,美国这样的错误行径,势必会对两国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最终,江同志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因为双方立场不同,所以不必继续争论。

双方的交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落下帷幕。

直到2009年2月11日,也就是华莱士采访江同志9年后,CBS News的官网上出现一篇名为《China's Leader Talks To 60 Minutes》的文章,称江同志“以惊人的坦率广泛地回答了一揽子问题”。

由此可见,此次采访之意义深远。

四、“会做一辈子记者”

“rude but fair(粗鲁但公正)”,这是华莱士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打算写在墓志铭上的话。

镜头前的华莱士锋芒毕露,但镜头背后,他却坦言:“我从来不是一个拥有强大能量的人。”

多年来,华莱士一直深受抑郁症的困扰。

噩梦始于1981年。

华莱士在采访美国将军威斯特摩兰时,逼问对方是否谎报军情,夸大越共实力,导致美军在越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威斯特摩兰很是难堪,他后来以诽谤罪将华莱士和CBS告上法庭,整个官司打了4个月,最终以CBS作出道歉收场。

整个过程,华莱士“坐在法庭上,听着自己和同事不断地被叫作说谎者、造假者甚至叛徒”。他说:“我作为一个记者的道德和名誉被撕裂了,即使审判结果完全有利于我们,都不能弥补这种伤害。”

渐渐地,华莱士逐渐淡出了新闻界。

尽管如此,但围绕华莱士的评价始终未曾中断。

“无惧、无耻,但极棒”,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正义的化身,完全履行了“正直、顽强、公正”的新闻承诺;讨厌他的人说他不顾场合,“胆大妄为”,屁股后头总是麻烦不断。

可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位杰出的记者。

鲜为人知的是,虽然华莱士后来做了主持人,但在众多称谓中,他最愿意使用的还是“记者”。

这位大器晚成者坚信自己“会做一辈子记者”,他也的确做了一辈子记者。

2012年4月7日,迈克·华莱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一间疗养院去世,享年93岁。

正如上文宁镜诚说得那样,虽然华莱士的采访有些直接,但他竭力保持采访内容严谨真实的作风,令很多受访者印象深刻。

美国前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在接受华莱士采访时曾多次被激怒,但她在获悉华莱士去世的消息后,仍悼念道:“我挚爱的朋友迈克·华莱士去世的消息令我心碎……新闻事业从此将不一样了,我们的生活因为认识了他而发生改变。”

文章末尾,笔者翻阅众多资料,发现华莱士曾受尼克松总统邀请,担任白宫新闻秘书,可是被他拒绝。

他说自己只想当一名记者,并解释说:“在理想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光荣的,但是这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记者的声誉是通过搬开石头,发现下面藏着什么来建立的。”

(原创不易,禁止搬运抄袭,全网均有同名账号。发现抄袭后,必定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资料:

1.迈克·华莱士的双面新闻人生——人民网

2.华莱士采访政要成经典 曾访中国领导人关注改革——中新网

——END——

0 阅读:0

青梦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