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与清朝“闭关”时,统治者都说,是为了百姓好

二楼象女士 2024-11-27 19:51:39

同样是闭关锁国,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忽悠百姓方面,却是完全相同。

先说不同。

第一、明朝“海禁”是经济利益导致

明朝是一个重视海权的王朝。

在所有封建王朝中,明朝对海权的态度,算是独树一帜。

如今的东南、南方沿海、南海诸岛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是在明朝时期获得历史性开发或者建立贸易联系。

明朝开发海权,重视海外贸易,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这一点,让它与别的朝代非常不同。

它不是建立在国家机制的基础上,简单说是皇帝的私人贸易,所得到的利润基本上进入皇帝的私人仓库。

正是因为这种经营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直接引起皇帝和地方豪绅的冲突。整个国家是禁止海外贸易的,但皇帝个人是可以自由贸易的。

如此,势必会招来东南沿海豪强士绅的不满。

虽然朝廷不让民间介入海外贸易,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根本拦不住那些江南豪强地主搞走私活动。

于是,“海禁”演变成皇帝与地方豪强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

皇帝不想分这份蛋糕,地方豪强偏要分享。

对地方而言,越禁越猖獗。

对朝廷而言,越猖獗越禁。

一开始,朱棣还能压得住地方豪强。后来的洪熙皇帝和宣德皇帝对江南富人失去控制。

再加上,因为朝廷和民间走私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入帝国,朝廷对这些流入的“私银”根本管控不住,造成明朝货币体系开始崩溃。

朝廷当机立断中止海外贸易,整个大明实行全面“海禁”。

第二、清朝“闭关”是政治因素决定

闭关锁国在清朝到达鼎盛,要比明朝更加严酷。明朝因为存在东南士人这股政治力量,使得海禁并没有完全禁死,民间铤而走险赚外快的依然熙熙攘攘。

清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草原牧马是他们的强项,种地养花也还行,但经营海权完全一窍不通。

再加上清朝初期政局不稳,各种反清复明的地方势力大多聚集在沿海一带,西方大航海的触角已经伸到东南亚和东亚一带,还有伴随大航海兴起的海盗群体。

沿海,成为清朝的政治力量最为复杂的重灾区。

早在顺治十二年,清朝颁布“迁界禁海”的策略,没有批准的前提下,如果有一艘小船下海,当事人和当地的官员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顺治十八年的时候,朝廷再次下令,让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的沿海居民由东向西往内陆集体搬迁50里。在居民生活区和海岸线设立禁区,由重兵把守。

康熙皇帝继位后,汉满矛盾不再像以前那样深刻,矛盾逐渐由社会矛盾,转变为贵族阶级内部的矛盾,于是在康熙二十二年,先后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四道海关。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康熙开关”。

“康熙开关”总共持续90年。直到乾隆五十二年,乾隆把福州、宁波、上海三道海关关闭,只保留广州一处海关。

很显然,明朝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两个朝代闭关锁国的动机不在一个频道。明朝是搞钱引起的利益冲突,清朝则是为了强化满人统治。

但有一点,两者是相同的。

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绝不是为了防御海盗、倭寇等海上黑恶势力。两个都是超级帝国,海盗和倭寇根本翻不起浪花。

朝廷名义上说“海盗”“倭寇”猖獗成患,那都是糊弄老百姓的,只想通过制造紧张的舆论宣传震慑老百姓,好让老百姓乖乖配合内迁的策略,实现自己的江山稳固而已。

(如同现在的“北高丽”整天吓唬民众外面很危险,有人侵略它。平心而论,侵略它干嘛呀,在信息当饭吃的时代,它们家穷得连大米吃不上。灭了它,还得负责救济和改造它,搞不好会把“侵略国”的经济直接拖垮。)

玩笑,点到为止,言归正传。

明清两朝的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闭关锁国策略,使得华夏逐渐远离世界文明中心。最终,落后挨打时,还是老百姓替他们买单,首当其冲,受苦在前。

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每一个微小的选择汇聚成时代的滚滚洪流,屏幕前的你刷到这篇文章,无论喜欢与否,我都祝你一切顺利。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