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40岁的李先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知晓自身血压偏高但觉得自己还年轻,并未系统服药治疗,生活方式也颇不健康,长期熬夜。“我妈60岁中风,我还有20年的安全期呢。”有时他甚至开玩笑。
近日,李先生突然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吐词不清楚,意识障碍6小时,家人将其紧急送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神经内科三病区黄晓松主任介入团队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多学科讨论,紧急予以支架取栓及支架植入,快速开通闭塞的血管。术后李先生右侧肢体肌力由0级恢复到4级,家属对手术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术前术后对比
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幸存者中,约75%留下后遗症,40%重度残疾。而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发病人群呈年轻化。
神经内科三病区黄晓松主任医师提醒,目前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卒中是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应对可能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提前干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提升公众对卒中的认知。发现肢体麻木、无力、失语、头痛、意识障碍等疑似卒中应紧急送医。治疗上应遵循个体化、超早期、整体化原则。
高血压作为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进行规范治疗。急性脑梗死血压调控需要遵循慎重、适度、个性化原则。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小时内血压建议维持在较平时稍高水平,可保证脑部的灌注,防止脑梗死的面积进一步扩大。
脑心健康管理师姜婷提醒,小李的母亲在60岁时突发中风,而他在40岁便出现急性脑梗塞,这是典型的家族性高血压遗传倾向。有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在65岁前发生卒中,子女患病风险增加3倍。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筛查,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饮酒、吸烟、超重与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建议饮食上低脂、低盐、低糖,可选择地中海饮食,以五谷杂粮、鱼类、蔬菜水果、橄榄油、豆类为主的饮食风格,清淡及富含营养。建议降低钠的摄入量,食盐摄入量建议≤5g/天,增加钾的摄入。适度增强体育锻炼,可根据年龄、体质个性化选择运动方式,注意量力而行、劳逸结合。
卒中患者药物治疗非常关键,药物应个性化遵嘱,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服药期间需注意有无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等出血风险。通过调节血脂,抑制胆固醇合成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服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肝功能,注意有无不明原因的肌肉酸痛、头痛、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建议改掉吸烟、饮酒、熬夜、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心态平和。做到以上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