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易脆:这场贸易战,中国电影市场不能想着独善其身

观察者网 2025-04-11 12:09:28

特朗普不断追加关税,中美贸易战的战场还在扩大。

4月10日,国家电影总局发言人对媒体记者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错误行径必然会令国内观众对美国影片的好感度进一步下降,我们将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

这是否意味着,作为美国向中国输出远大于中国出口美国的特殊商品——电影,将加入中国抵制美国关税霸凌的工具箱?电影作为文化商品,政策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业内人士如何看待?面对近年来进步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票房和院线萎缩风险的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焦虑和挑战,还是机遇和新的转型动力呢?

观察者网针对以上问题对话了电影公司项目经理、影评人连城易脆。

[对话/新潮观鱼]

观察者网:国家电影局发言人在4月10日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受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影响,“将遵循市场规律,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作为电影发行一线的业内人士和影评人,您如何看待这个消息?

连城易脆:其实在4月10日之前,舆论场就有专家分析可能会考虑减少甚至禁止进口美国电影的风声放出。作为从业者,我第一感觉是,总归不希望中美的关税战波及电影领域,一方面是因为电影行业本身处在非常不景气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觉得电影行业的体量在整个中美经贸中比例太小了,似乎没有必要去碰它,更何况好莱坞还是特朗普反对者的大本营;

但转念一想,当下肯定是中美围绕贸易的对抗有一种“你死我活”的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任何领域祈望不被影响的心态或是焦虑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个体行业必然是要服从于国家整体的意志。如果整个国家输了这场贸易战,电影市场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观察者网:电影领域的特殊性在于,作为强势的文化产品,中美在电影领域是纯逆差。目前在引进电影领域,美国在中国的市场的盈利大约每年有多少?

连城易脆:首先,在实物贸易领域,中国对美国是大量的顺差,而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对美国一直是逆差,作为国家反制美国的一张牌是必然会出的,就看什么时候打了。电影行业,虽然我们相对美国是逆差,美国是在挣中国电影市场的钱,但其实总体跟其他领域比是不多的。

近年来,特别是疫情之后,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所有进口电影,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占比都比较低,也就两成左右。虽然好莱坞在其中占大头,但如果整体也就两成左右的话,好莱坞也多不到哪里去。

《阿凡达2》在中国院线上映时的海报宣传

拿这两年的好莱坞电影举例,来自美国的进口电影总数在40部左右,其中一大半属于美国人可以分到票房的分账大片,一小部分是属于批片,也就是中方一次性买断的。

2024年,内地共引进分账片32部(另有10部复映片),其中30部来自美国。总票房58.62亿,占全年票房13.79%。2024年内地共引进批片60部(除港台外44部,其中7部来自美国),总票房40.78亿(除港台外31.13亿)占全年票房9.6%(除港台外7.3%)。所以2024年全年进入中国院线市场的美国电影共39部,总票房62.15亿元,占全年票房的14.62%。

以400亿全年票房计算,美国引进片总票房大概最多可以到80亿到100亿的体量范围。按照协议,美国电影的分账比例大约是25%,也就是说,美方最多可以拿到25亿人民币,今年大概率拿不到这个数,去年其实也不是特别多。实际上,如果仅以票房来衡量,这两年票房分账的数据大概徘徊在20-30亿人民币。

国家电影局这次的表态还是留有空间的,用的是“适度减少”,而且会根据市场来选择,比如说像《碟中谍8》《疯狂动物城2》《阿凡达3》这些市场期待比较高的影片最终能不能引进,其实还很难说,要看形势的变化。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次国家电影局的表态,首先更多的是配合整个中美贸易战的大局,象征性比较强。第二,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虽然市场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大,涉及意识形态和国家软实力,表明的是中国的一种态度。

图源:猫眼研究院《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图源:灯塔专业版《盘点丨2024好莱坞影片内地市场观察》

观察者网:那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观众看到美国电影的机会变少了呢?

连城易脆:我认为其实未必。特朗普最新的表态,是只对中国征收125%的关税,而其他国家暂缓90天。现在有种很流行的说法,这种模式下“全世界都会变成中国的阳澄湖”。其实,电影领域也可以搞转口贸易,我们完全可以把其他国家变成“好莱坞的阳澄湖”,因为很多电影,比方说《哈利·波特》,我们可以以英国的名义进口,《阿凡达》也可以以新西兰的名义进口。

虽然电影领域我们是逆差,即使转口引进,也还是让美国人在挣钱,但在这一块我们完全可以用更高的姿态跟好莱坞五大公司谈判——你们想不想挣中国的钱?那就要看你态度了。如果想要和中国合作,维护住中国市场,你要不要表达一下对特朗普政策更强烈的不满?

观察者网:实际上,政策的调整不意味着电影产业的“内循环”,我们注意到,国家电影局在表态中提到,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我们将会“引进世界更多国家的优秀影片,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认为电影从业者还有哪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连城易脆: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提到,“中国是全世界最包容的观众群体之一”,这几年像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在中国大陆取得了几千万、上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表现还是相当亮眼的。这些电影的市场还在培育过程的起步阶段,虽然还没有达到好莱坞大片十几亿几十亿票房的体量,但至少是有培养空间的。

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用细腻的镜头讲述华人多子女家庭重男轻女、隔代亲情和养老问题,让中国观众深深共情

类似这样的非好莱坞电影、非英语电影,也是可以在中国大陆市场取得还不错的票房成绩的,虽然短时间内肯定不能填补好莱坞电影留下的空白,但是我觉得电影它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领域,中国的其他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不都是这么筚路蓝缕走过来、最终实现超越的吗?电影凭什么要例外?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

1 阅读:249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04

用户12xxx04

2
2025-04-12 07:10

去电影院看电影,简直就是掉价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提供丰富而专业的国际国内资讯。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