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年轻人,如何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虎嗅APP 2025-04-11 16:10:15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脑子里点子不少,刷新闻、看融资、看谁创业成功,心里有点发热,甚至有冲动想搞点什么。但真要动手时,总会冒出几个声音:“我真的能行吗?”“方向怎么选?”“合伙人去哪找?”“技术够了,可是产品怎么卖?”

前几天,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了一场讲座,本以为讲完就走。没想到现场聊着聊着,留了下来,和一批学生深聊了一天多。他们有着全中国最强的技术底子、清一色聪明的大脑。可聊到最后,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共性——不管再聪明、履历多漂亮,卡住他们的,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都是一个问题:到底怎么开始?

这一篇,我想和你聊聊,科大这两天时间里,圆桌上、饭桌上、讲座后,我听到的那些困惑,也聊聊,为什么看起来普通的起点,最后能走多远,才是最值得思考的事。

一、科大圆桌交流会

前几天,我在中国科大办了一个很小的圆桌交流会,原计划是和几位感兴趣的学生随便聊聊创业。没想到现场坐下来一看,来的人五花八门,却有种特别相似的气质。

比如一个长发飘飘的科大少年班同学,开口就说:“我做了家公司,去年营收千万。”语气轻描淡写,眼神却在确认,自己是不是太直白了。还有技术隐秘大佬,安静坐在角落,经别人介绍才知道是科大最火的APP开发者,随手搞了AI面试工具、AI输入法。也有自学强化学习、迷恋心理学、想用AI搞定心理咨询的科研理想主义者,刚从伯克利发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回到科大打算大搞一场;还有搞激光雷达、大气探测的博士生,甚至有人直接说:“我未来的5~10年青春想赌在AI和创业上,但不知道怎么开始。”

他们有个共同点:脑子里藏着很多点子,隐隐有股冲动,渴望改变点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动手。大多数人经历过项目,做过梦境社交、搭过大模型应用、管着校内创投基金。但一样困惑:合伙人怎么找?经验不够,怎么开始?大模型这么卷,普通人还有机会吗?作为聪明但普通的学生,怎么走到一流创业者的起点?

聊到最后我意识到,他们缺的不是聪明或行动力,而是清晰的路线图:怎么从一个普通学生,走到认知清晰、有资源、有队友、有方向感的创业者?说白了,他们的问题其实归结为一个:“我该如何开始?”

其实,总结来看,他们的问题可以拆成五类:

1.从学生到创业者,卡在认知的那道坎

很多学生关心,自己怎么从一个履历普通、资源不多,怎么跨出第一步?跨越到一个有影响力、有实质推进能力的创业者?尤其会提到“自己有点想法,但不敢确定方向”、“不知道从哪下手”。但真正的门槛不是履历,是你敢不敢先破圈。拉开差距最快的人,从来不是靠多一个实习或导师,而是敢跳出学校视角,不要再把自己当成普通学生,直接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认知增量,得自己伸手拿。

2.找不到靠谱的合伙人

几乎所有人都提到,找不到能全职投入的合伙人,身边同学观望,谁都怕allin。现实是,合伙人不是找来的,最好的人是被你吸引出来的。别人凭什么跟你allin?说到底,你能不能搭建一个比他们单干更有吸引力的机会场?有没有把你的愿景、价值观写出来,让对的人看见?短期没人加入,你得先扛一段孤独,让你的行动本身变成磁场。

3.技术出身但不擅长产品或销售

很多人技术背景扎实,强化学习、AI、大模型都懂,但一聊产品、用户、销售就发怵,担心自己“太技术,不懂用户,不知道怎么卖产品”。但这是没法外包的能力。创业第一天起,你就得敢直接去找20个用户,做出能用的demo,去看真实反馈。否则再强技术,闭不成环,项目只能停在厉害但没人用的阶段。

4.害怕卷,觉得赛道没机会

不少学生想做教育、心理、社交这些赛道,但实际情况是卷到没法下手,后期还担心大厂或更有资源的人碾压。但说到底,怕卷,是因为你想做跟别人一模一样的东西。这种选择,也会让投资人不感兴趣。

真正的错位竞争,从来不是避开卷,而是敢不敢放弃大家抢的那块,走一条反人性的路,走到别人跟不上你。对于有技术基础的同学来说,当你敢做不一样的事,比如火箭、脑机接口、核聚变、超音速飞机、光芯片、基因编辑、合成生物、量子计算,就会发现,原来勇敢的人是这么的少。

5.方向感缺失,不知道自己热爱啥

很多学生长期盯着GPA,毕业前开始焦虑,怕随波逐流,又不知道该干什么。甚至博士快读完了,还在问“毕业后能干啥”。我常问一句话:有没有一件事,你愿意花10年盯着干?没有答案,先别急着创业。得先看清自己真正想解决的问题,否则创业只是换一种方式逃避迷茫,走两年还是会困惑。关于这部分我之前写了篇文章《你真的了解自己吗?》,大家可以去看看。

二、科大讲座

当天下午,我们在学校举办了讲座,来了200左右的科大学生。我的讲座内容比较简单,没讲什么空泛的大道理。就围绕几个关键问题,比如学生和创业者的认知差距、怎么破圈、合伙人怎么找、技术和用户怎么打通等,都大体梳理了一遍。主要是帮大家理清,创业起步时,最难的不是资源,而是认知和勇气。

重点讲完,现场交流时环节让我印象比较深。我发现,不管这些学生有多聪明、技术底子多强,卡住他们的关键从来不是“技术不够好”或者“资源不够多”,而是敢不敢跳出舒适区,先把身上的学生视角放下。当你总想着多上一门课、多刷一个项目,等一切准备好了再行动,其实就会陷在“再等等”的陷阱里。真正能拉开差距的人,往往是那些提前开始,把思考、动手、找用户当作日常的人。

还想提一个更有意思的点,这次科大讲座之后我才意识到,内容太顺、逻辑太完整,反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有爹味。他们觉得自己追不上,没法挑战,甚至有点被碾压的感觉。反过来,我发现只要放慢节奏,留空白,允许打断,甚至故意留点小漏洞,场子立刻活跃。讲座讲得太完美,其实堵住了互动,真正重要的是有没有把他们的参与感释放出来。

这真的好像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一直保持强势,处处体现自己的强大,那教出来的孩子大概率是胆小软弱,缺少勇气的。

三、晚饭聚餐

晚上和十多个学生一起吃饭,原本还在聊AI、量子计算、哲学、历史,聊到一个学物理的男生突然说:“我爸妈每周组织家庭会议,我要在中间翻译他们的话给彼此听,今天吃饭他们还问来问去,觉得我只是凑人头的背景板。”场子一下子安静了。

紧接着,我们选了一个前面提到如果有钱了会投资他爸的男生来给反馈。他给了很有智慧的回答:“我们家也有类似的情况。换个角度思考,你们家庭氛围你现在觉得不好,那才会有空间向着好的地方发展呀,如果很好了你才应该担心。另外两代人有不理解的很正常,笑一笑就过去了,家人之间,相互理解。”

气氛一下打开,大家开始讲自己真正的困惑,不是哪个赛道卷,而是人生路径、内心挣扎的事。在东方的文化下,很多学生的心扉不会轻易打开,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听到他们想说的心里话,看到他们藏在内心的亮点。

那一刻我还意识到,聪明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灌输,他们需要有人坐下来,认真听他们说话,把他们内心真正的困惑说出来,帮他们看清自己。

四、咖啡屋的小范围交流

第二天,我专门约了科大搞科创的一位同学,还有两位在校创业者,聊了一个下午。说实话,科大校内的科创体系提供了很多看起来不错的支持计划,奖金、资源、企业合作都有,每年可以支持200多个创业团队,但聊下来,我发现隐藏着一个问题。

很多人为了拿补贴、跑流程临时组队,项目刚起步时看上去有模有样,但很少有人真正把这些项目当成长期的事业。校内投了上百个项目,真正能走出实验室、变成公司运营的,不到5%。多数人拿完补贴,也就停在那了。

聊到两个具体同学,也有挺典型的困惑。有的团队技术在别人手上,自己没有研发能力,就是执着有激情,为了找投资,甚至直接去过市长的办公室找过市长要投资;有的被教授绑定,股份结构一开始就埋下隐患;有的学生其实只是帮忙干事,真正控盘的却是老师或校外职业经理人。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在创业冷启动阶段,没有对控制权、长期能力和动机看清楚。

我直接了当的说了不少真话反馈,比如技术创业者最大的风险不是技术,而是你愿不愿意真正把主动权拿在手里,愿不愿意逼自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CEO,提高技术之外的其他能力,扛起真正的责任,而不是依赖教授、依赖企业、依赖关系。

否则过了一定的年龄,人的路径依赖会越来越重,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很难再突破。他们也问我怎么看产业合作、资金支持,我说得很直接,任何投资人最关注的,从来都不是你现在拿了多少补贴,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持续推进,有没有决策权,有没有产品落地。钱和资源都是结果,不是原因。

这次聊天也让我意识到,国家和领导们很想办好事,做了不少努力,对多数同学们来说,很多高校的科创体系其实有点像温室,可以帮大家迈出第一步,但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创业者能不能加速成长和进化,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里逼着自己愿意脱离依赖,开始真正的长跑。

五、博物馆里的黑客松

第二天,一位同学在汉代小博物馆里组织了合肥第一个AI黑客松。很多前一天还在观望的同学,听完讲座后不少都来了。两小时,五个项目诞生,十几个同学,第一次迈出创业第一步。很多人没做过产品,甚至没写过完整Demo,但他们坐下来,借助AI,很快就做出能跑的原型。

顺便说个细节。我问副馆长(唯一的工作人员),你们这个地方为什么不收钱借给学生用?他带我去见了馆长,居然是她的父亲。老人家当年做工程,赚了钱爱好汉代文化,几十年买石雕、玉器,估值涨了几千倍,最后不卖,放着,现在估价几个亿。纯粹是热爱,实属文物投资的长期主义。

馆长激动地带着我一个个介绍他的藏品,镇馆之宝都是石雕,雕刻着比翼鸟、古代行医、爱情、孝顺、国家治理、人民生活等等。把手放在石雕上,好像可以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祖先。一顿激情介绍后,馆长感叹“这辈子赚的大部分钱都投到这里了,暂时不让卖,有点像砸在手里了,应该后面会慢慢放开。不放开也没事,反正以后也是要给国家的。”

我开玩笑说:“你这不就是早期天使投资嘛,钱砸进去,没有流动性,变现不了,某个节点总会让人担忧是不是‘砸手里了’,全靠热爱撑着。”馆长说:“看到你们支持科大的年轻人,根据我的经验,直觉上这事很对,未来一定有价值。科大学生这么优秀,未来肯定是他们的。”

那一刻我特别有感触。无论是文物投资还是创业、创业投资,真正的长期主义,背后都是相信时间的力量——愿意耐心等待,才能迎来那些本来不可能出现的新东西。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不计回报支持年轻人动手尝试,这种纯粹热爱和长期主义,其实才是创业最宝贵的底色。

看着原本只是听讲座的学生,突然开始动手,我发现学生的改变其实可以很快,关键就看有没有那个点燃他们的瞬间。哪怕只是十几个迈出了第一步的人,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因为我相信,创业生态最有生命力的地方,不是已有资源再循环,而是有人敢走出第一步,把想法变成现实。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是资源背景决定你走多远,而是你敢不敢先迈那第一步,哪怕没人看懂。

2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