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大驿坝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内,一场关于《泸州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的立法预调研座谈会,成为这座城市探索“文明养犬”治理路径的缩影——这场会议将“话筒”交给社区书记、物业负责人、律师和普通居民,让“遛狗拴绳”“粪便清理”等具体问题,成为检验基层治理智慧的试金石。
立法逻辑:从“问题清单”到“规则共识”
会上,一份由基层工作者整理的“养犬问题清单”被反复提及:流浪犬聚集、犬吠扰民、粪便未清理、大型犬出没……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矛盾,实则是城市治理中“规则缺位”的具象投射。
龙马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权在会前强调,立法需直面现实矛盾,“条例不是要限制养犬自由,而是为自由划定边界。”这一思路贯穿讨论全程——从明确犬只登记、疫苗接种的刚性要求,到设立“宠物活动区”的柔性疏导,再到“首次违规教育、多次违规处罚”的阶梯式执法设计,规则制定的逻辑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
治理破题:在“罚”与“疏”之间找平衡
“罚款不是目的,但规则必须长出牙齿。”一位律师代表的观点引发共鸣。座谈会上,各方对“如何让规则落地”展开务实探讨,如:推广犬只电子标识,实现“一犬一档”动态管理;建立“市民随手拍”举报平台,对查实的不文明行为给予奖励;在社区规划专属宠物活动区,减少人犬活动空间冲突。这些建议既包含对违规行为的刚性约束,也体现对养犬需求的包容。正如一位物业负责人所言:“不能只盯着‘管’,更要思考‘怎么服务好’。比如,设置宠物便纸箱、组织文明养犬培训,这些细节往往比罚款更能解决问题。”
立法深意:规则如何照进市井生活
这场座谈会的特殊之处,在于将立法过程从“庙堂之高”拉回“江湖之远”。当社区书记分享“如何用微信群调解犬只纠纷”,当物业公司提出“用小区电子屏公示文明养犬榜”,当居民代表建议“立法语言要通俗易懂”,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法规的诞生,更是一场关于“规则如何融入生活”的社会实验。
龙马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权指出“条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前提是公众认同”,建议在条例中加入“法规宣传月”“社区普法课堂”等配套措施,让规则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言:“文明养犬的终极答案,不在法条里,而在每个牵绳遛狗、主动避让、弯腰拾便的日常瞬间。”当规则内化为习惯,泸州的城市图景中,人与犬、个体与群体、自由与责任的和谐共生,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赵淇、杨丽、陈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