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干活,九个人监督”,这看似夸张的表述,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一些工作场景中的现实。当督查变成“走秀场”,考核沦为“材料战”,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的精力,更扭曲了干事创业的价值导向,成为阻碍发展的沉疴。
“一人干活九人督”,根源在于职责划分的模糊错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程序正义”和“不出差错”,每一项工作都要经过多道审核、多人把关,各个环节都有监督者指指点点;一些地方考核机制中“免责思维”作祟,几个部门通过制造更多的痕迹来规避风险,形成“九龙治水”的怪象。这些都使得基层干部陷入应对各种“框架”“痕迹”要求之中,使得他们分身乏术、不堪重负,消耗他们投入具体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也终将导致基层干部不作为,挫伤工作积极性,甚至采取阳奉阴违、弄虚作假,脱离战斗力评价标准,进而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要破除“一人干活九人督”,关键在于明确职责边界,让权力归位。一方面,要加强源头治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实绩、实效论英雄,要真正让基层“减负”,必须让上级政府“瘦身”,由上而下进一步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改变甚至摒弃政府权力包揽一切的陈旧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理念,充分发挥市场、社会、自治作用,真正给基层政府“减负”。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工作任务清单和监督清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各岗位的核心职责,让干活者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监督者清楚监督的范围和重点,严控对乡村基层工作的多头检查、重复监督、繁复考核,回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真,降低“一票否决”的处罚范围和力度,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当制度设计真正为实干者撑腰,我们才能打破“越督查越形式”的恶性循环,让基层干部从“迎检焦虑”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中去。(殷礼佳/文马颖婷/图)
鱼毛
把人检查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