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肾功能衰竭患者施女士(化名),在透析治疗期间突发严重低氧血症,生命垂危。南医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迅速响应,借助VV-ECMO稳定其生命体征,随后通过多学科会诊精准找出病因,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最终助其康复出院。
“隐形缺氧”危机乍现
36岁的施女士因肾功能衰竭,一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萨家湾院区肾内科接受规律透析治疗。原本平稳的治疗进程,在3月19日下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打破。施女士的指脉氧毫无征兆地骤降,最低时竟低至30%,这一数值犹如警钟,敲响了生命的危机信号。
肾脏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迅速行动,立即为施女士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然而,即便在高浓度氧的呼吸机辅助通气下,施女士的氧合状况依旧难以维持,顽固性低氧血症持续恶化,她的生命在缺氧的阴霾中岌岌可危。
重症医学科(ICU)ECMO医护团队接到消息后,迅速集合,争分夺秒地赶赴现场。在全程陪同严密监护下,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施女士安全转入南医大二附院姜家园院区ICU监护病房,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VV-ECMO力挽狂澜
当施女士被送入ICU时,已陷入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的困境,氧合指数持续小于100mmHg,生命危在旦夕。床旁超声显示,她双侧存在大量胸腔积液。团队紧急行胸腔穿刺引流,可即便积极引流,施女士的氧合状况仍无改善。
考虑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每一秒都关乎生死,ICU孙立群主任果断决策:“启动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为查找病因争取时间!”
VV-ECMO作为重症医学中的“终极呼吸支持”手段,专为“肺功能近乎崩溃但心脏功能尚可”的患者量身打造。它通过体外循环将静脉血引出,经人工膜肺清除二氧化碳、注入氧气,再将富氧血回输体内,替代衰竭的肺脏工作,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者争取宝贵的肺修复时间。与传统呼吸机相比,它能有效减少高压力通气对肺的损伤,成为危重救治中的“生命桥梁”。近年来,在新冠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救治中,VV-ECMO屡建奇功。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近年来累计开展ECMO技术60余例,凭借高端技术与人文关怀,为无数患者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随后ECMO小组迅速行动,在床边1小时内便完成了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随着VV-ECMO转流开始,奇迹出现了,施女士的脉氧迅速升至99%,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下来。但真正的病因仍隐藏在迷雾之中,这场与“隐形缺氧”的较量才刚刚进入关键阶段。
多学科会诊揭开“元凶”面纱
在VV-ECMO支持期间,重症医学科团队丝毫不敢懈怠,每日通过床旁超声动态评估施女士的病情。在第二天的评估中,他们发现了蹊跷之处:施女士存在心脏卵圆孔未闭,右心房压力显著高于左房,且存在分流!
这一发现引起了团队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组织心内科、心外科、超声科、肾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经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最终锁定了导致施女士顽固性低氧血症的元凶:患者肾功能衰竭导致容量过负荷,右心压力骤增。同时心脏卵圆孔未闭形成右向左分流“异常通道”,未经氧合的静脉血直接进入体循环。双重打击之下,施女士出现了顽固性低氧血症!
精准治疗重燃生命之光
病因明确后,治疗团队迅速制定精准治疗方案。通过持续床边血液净化治疗,实行患者容量的精细化管理,每日床旁心脏超声评估分流情况。随着治疗的推进,施女士的氧合逐渐改善,VV-ECMO支持力度也逐步降低。
治疗第4天,随着右心负荷解除、氧合指数回升至300mmHg以上,团队成功撤离VV-ECMO。随着氧合进一步改善,呼吸机也成功撤离!施女士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身体机能也在慢慢恢复。4月1日,施女士已开始进行康复锻炼,顺利转回普通病房继续专科治疗。4月7日,她康复出院,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南医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孙立群教授警示道:肾功能障碍患者需警惕“隐形缺氧”!由于肾功能障碍患者存在少尿水肿、长期容量过负荷、心肺代偿能力差等情况,易发生隐匿性低氧血症。若出现呼吸急促、嗜睡、发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南医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力量,成功破解了“隐形缺氧”的迷局,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誓言,成为了患者生命中最坚实的守护者。
通讯员时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