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推动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就医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期间,人民网·人民健康发起了2025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交流。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医院管理者代表及专家学者就智慧医院建设、AI赋能重点学科建设和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分享举措经验。
“当前,医疗健康行业处于学习有效使用AI工具的早期阶段。未来,仍需更多应用案例、早期使用者经验以及完善的防护措施,来进一步监管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调研交流中,相关专家认为,医疗机构提供智慧服务的前提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完整的数据使用、管理和安全监督模式。医疗机构在互联网端和院内诊疗数据关联时,还应注意本地数据泄漏风险。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建国看来,为精准对接患者需求,智慧医联体建设要做到“横纵交叉”:“横向层面,应将疾病防控的职能深度融合到医联体业务当中,与医保部门加强联动,逐步形成医防融合的健康模式,并联合卫健系统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各项事业。纵向层面,应构建以居民和患者为中心的防治结合服务生态,以深化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进而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并持续打造以‘防养康治’为核心的运营模式。”
“当前,国内医学大模型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健康咨询、智能问诊导诊、辅助诊疗等医疗服务管理领域,在中医药产业、药物研发、医用机器人、医学教学、医学科研等领域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公立医院应如何运用“智慧利器”,提升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朱立峰认为,公立医院应基于自身高品质和丰富的医学数据,构建高质量语料集,选择适宜的医学垂类大模型与多种技术融合赋能医学场景应用,并关注医学大模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院长陈彦介绍说,该院以急危重症专科建设为突破口,深度探索诊疗智能化转型之路。“让AI技术成为急危重症医生的临床助手,需要使之具备‘重症思维’。首先应整合患者的数据信息,生成数字画像,并对画像进行深度分析,通过预测病情发展,提出干预建议,辅助医生快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外,还可将远程医疗与AI监测运用到抢救一线,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单位,湖州市中心医院当前构建了以“1+8+3”为主体的医疗保健集团。提到相关举措和实践成果,湖州市中心医院总会计师钱一青举例说:“数智赋能下,集团通过优化双向转诊流程,建立床位联动统筹调配机制,最终实现了‘集团一张床’和入、出院转诊‘一键通’。为进一步深化专科联盟建设,集团利用数字化手段,纵横整合、协同发展,组建跨区域、多层次的专科(专病)联盟。此外,为实现管理、责任、利益、服务一体化,集团从传统的‘讲情怀、谈风险’模式向‘同考核、共承担’模式转变,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目标绩效考核和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集团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